今年一季度,海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395.99亿元,同比增长19.8%,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30亿美元,实现连续三年翻番;全球知名企业纷纷进驻落地,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力度引领全国……一连串的数字和动向表明,海南正朝着外向型经济大省迈进,并实现了从“后发”到改革开放“先锋”的飞跃。

上世纪80年代之前,海南岛长期属于国防前哨,经济封闭落后。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至此,海南成为了我国最年轻的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不过,与此前已经设立的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相比,当时地处边陲的海南发展状态明显落后。

海南抓住了政策机遇。建省办特区之初,海南便明确开放发展的方向,提出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大力吸引境内外投资者。对来海南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者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包片开发,大胆放开投资者经营范围,逐步取消各种限制……

自此之后,海南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了开放引领发展的道路。开发洋浦、设立保税港区、举办博鳌亚洲论坛、建设国际旅游岛、实行旅游入境免签政策……一系列标志性的举措,标注着海南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脉络。

2018年,党中央宣布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海南再次被赋予改革开放新使命。2020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正式启航。

自由贸易港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被委以重任的海南,成为我国新时代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先锋”。

承接新使命,发展新气象。中共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沈晓明近期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从2018年开始,海南奏响了练内功、转动能、引外力“经济转型三部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在练内功方面,海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摆脱经济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产业投资占投资的比重从不到40%上升至超过60%;在转动能方面,经济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投资,尤其是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向消费和投资共同发力转变;在引外力方面,主要是吸引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各类市场主体参与自由贸易港建设。

经过努力,海南在房地产调控和疫情冲击的双重压力下,GDP和税收保持稳定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自由贸易港开局之年,新设企业、实际利用外资、引进人才、离岛免税购物等方面实现翻番。海南还在全力推动“一负三正”进口商品零关税清单、放宽市场准入“三张清单”等核心政策落实落细,三年新增市场主体76.3万户,超过过去30年的总和。实际利用外资连续三年翻番,累计达52.7亿美元,超过过去30年实际使用外资总量的一半。

三年来,落户海南的央企及央企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增长超20倍。特别是《总体方案》发布以来,新设企业增长113.7%。

这些成绩与海南大力进行制度创新密不可分。沈晓明说,海南把营商环境作为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金饭碗”,以制度集成创新为核心,三年来发布制度创新案例12批116项。强化海南版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压缩审批时限七至八成,极简审批受到各类市场主体欢迎。

海南改革开放的制度探索正持续加码。日前,商务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等20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若干措施的通知》,聚焦货物贸易自由便利和服务贸易自由便利两大方面,明确了28项政策措施,为未来全岛封关运作进行压力测试。

多重政策支持之下,海南也在充分发挥自由贸易港的优势,聚集更多优势资源,打造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将于5月7日在海口开幕的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简称消博会)就是我国消费市场开放的又一个窗口。《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消博会作为全国首个以消费精品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69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余个国际品牌确认参展,有望成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消费精品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