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国家孩子》借艺术的形象,生动还原了拥有草原般辽阔、星空般深邃大爱的都贵玛老人的大爱

含泪叫声“额吉”,那段共和国往事已融入万家灯火

都贵玛老人获颁“上海市荣誉市民”证章、证书的消息传来,暖意在瞬间就涌上无数人的心头,因为人们对这位“草原额吉”与“国家孩子”的故事太熟悉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是为几代人传颂的党史佳话。

而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了解到半个多世纪前那段从上海开始的动人故事,缘起于一部“上海出品”电视剧。2019年9月26日,电视剧《国家孩子》在央视开播,该剧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影集团出品,巴特尔导演、柳桦编剧、上影演员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刘小锋担任总发行人。剧中乌兰其其格的原型便是都贵玛老人。就在剧集开播三天后,老人被颁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草原额吉”已成人们心头了不起的平凡英雄

首播时,《国家孩子》的收视率一直高居榜首,单集最高收视1.41%,最高收视份额6%。此后一年多的时间,这部作品在央视和地方台重播十余次,每一次的收视数据都能在同时段剧集中领跑。随着“草原额吉”的故事一次次融入万家灯火,无数观众为被党接纳的“国家孩子”牵动情肠,也为这则发生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团结佳话深深触动。当然,拥有草原般辽阔、星空般深邃大爱的“额吉”已成为人们心头了不起的平凡英雄。

《国家孩子》借乌兰其其格一角,细腻还原了都贵玛的大半生。剧中,乌兰只有19岁,与当年的都贵玛一般大小。她被招进临时保育院,尚未结婚生育,已开始夜以继日地承担起照料28个孩子的任务。照顾“国家孩子”的日子里,年轻的草原额吉每天从早忙到晚,筋疲力尽。夜里是最难熬的时候,一个孩子醒来哭,其他孩子就跟着闹。一旦孩子生病,乌兰就要冒着凛冽的寒风和被狼群包围的危险,深夜去往几十公里外找医生。剧中的乌兰把“国家的孩子”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女般养育。在她的坚持和精心照料下,28名“国家的孩子”没有一个致残,更无一夭折,在那个缺医少药又经常挨饿的年月,创造了一出爱的奇迹。

在都贵玛成为“上海市荣誉市民”的今天再度复盘电视剧的创作轨迹,不难发现,这实质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中的一则佳话被锻造成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的过程。

“每次孩子一声‘额吉’喊出口,就想哭”

“孤儿”,本是人类一切关于不幸、痛苦、同情词汇的注脚。但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孤儿却因为强大祖国的呵护、党无微不至的关爱,成为了“国家的孩子”、草原母亲的“宝贝”,健康成长。刘小锋记得,他随编剧柳桦一起在草原筹备拍摄时,从没听到当地牧民嘴里说出一声“孤儿”,“那批孩子里,最大的七岁,最小的只有几个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的孩子’,都被草原牧民当成了心肝宝贝”。善良的草原人民伸出援手,并在漫长的岁月中兑现了“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感人承诺。

如今,回想起创作的日日夜夜,刘小锋说:“超越了血缘、地域、民族的亲情故事,是我们56个民族一家亲的见证,也是始于上海的不容忘却的历史。”原本相隔千里的上海与内蒙古人民没有血缘关系,现在骨肉相连、生死相依。正是如此荡气回肠的民族团结佳话以及都贵玛的爱与胸怀,让创作者坚定了将往事搬上荧屏的信念。如刘小锋所言,当年他有勇气把这趟“不被市场看好”的创作进行到底,因为“相信真实的力量、人民的情感”。

后来发生的一切没有辜负真实、真情与真心,更没有辜负都贵玛老人。打开视频平台里的《国家孩子》,能看见网友留下的无数弹幕:“有没有人跟我一样,每一次孩子一声‘额吉’喊出口,我就想哭。”意料之中,后续弹幕里“热泪滚滚”穿越岁月和代际而来。

相关链接

“草原额吉”都贵玛:用大爱温暖“国家的孩子”

1959年,新中国遭遇困难时期,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福利院收留了比正常年份多几倍的弃婴,被收养的几千名孩子因粮食不足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在国家领导人的关切下,从内蒙古紧急调拨了一批奶粉,可这只是杯水车薪。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提议,把这些地方的孤儿接到草原来,分散到蒙古族人家寄养。

于是,20世纪60年代初,3000多名南方孤儿踏上了前往内蒙古大草原的列车。这些孩子,被称作“国家的孩子”,以都贵玛为代表的牧区女性,从此成了“国家的孩子”心中的额吉。

作为保育员,都贵玛去接28个孩子的时候,还是个19岁的未婚姑娘。当时,孩子们又小又弱,不停地生病,哭叫声此起彼伏,都贵玛没日没夜地干活。“渐渐地,这28个孩子跟她就有感情了,抱走一个,她的心就撕裂一次。所有的这些孩子被领走了以后,她就经常骑上马偷偷地去这家听,去那家看,她不放心嘛。”作家萨仁托娅说。

2019年9月,草原母亲都贵玛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代表,主动收养28名孤儿,精心研习医术,挽救40多位年轻母亲生命,用半个世纪的真情付出,诠释了人间大爱。”

3000名“国家的孩子”长大了,他们背后是无数像都贵玛一样无私奉献的额吉们,用宽广的胸怀,书写了跨越民族、地域、血脉的中国当代传奇。

记者:王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