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双碳目标需巨量绿色、低碳投资,对此各方面组织均有测算,不少测算结果超百亿元。“未来,金融机构发力绿色资产需在减污、降碳、增绿和防灾四个方面寻求机会。”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银行业协会绿色信贷业务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叶燕斐,在近日的《中国银行业绿色金融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暨“绿色赋能·永续发展”银行业绿色金融论坛上表示。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降碳过程中,市场尤为关注技术进步和创新对高碳行业的影响,虽目前没有非常成熟的商业模式,但资本市场应提前布局,从金融机构角度看,围绕光伏、风电、充/换电、氢燃料、天然气等新商业模式的产业链场景机会正逐渐增大。

从政策角度看,为支撑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报告》提出,应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环境响应、补偿和负债责任制度》;完善银行机构以碳排放为代表的环境权益产品创新机制等建议。另外,有银行人士表示,碳减排政策支持工具是机构最大关注点,目前央行正在推动落定。

高碳产业改革机遇

机遇在哪儿?叶燕斐表示:“从减污来看,我国总体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也是全球最大制造中心。疫情后,我国制造业地位得到巩固增强,全球对中国制造业产品需求旺盛,但我国高碳产品占全球比重也很高。钢铁、水泥、电解铝,基本上在全球50%左右,化肥农药等产业也是如此,生产较多的高碳产品必然会带来很大的污染,所以需加大对污染防治的力度,存在资金需求缺口。”

另外,叶燕斐指出,我国高碳行业未来可能会由六大行业扩展到九大行业,占整个碳排放的75%左右,从降碳角度看,这些领域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改造加快推进碳强度,比如钢铁、铝、铜、锰和其他金属行业,材料不能替代,行业也不会消失,关键是如何通过低碳技术对行业进行技改,把行业碳强度降低,需做大量技改方面信贷。

高碳行业改造是绿色金融发展重点,对此,平安银绿色金融事业部总裁助理邢宏亮表示,“高碳企业存在机会,以石油行业为例,2026-2030年间中国将达到石油巅峰,原有油品的BBC业务可继续推进, 但在‘双碳’战略下,中石油和中石化都明确提出2025-2030碳达峰,2050碳中和目标,围绕光伏、风电、充/换电、氢燃料、天然气等新商业模式的产业链的场景机会逐渐显露。”

另一位股份行人士表示,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工业节能、能源结构调整以及行业减排后,市场的眼光将关注技术进步和创新对行业带来的影响,虽然目前没有非常成熟的商业模式,但可能更值得资本市场去提前进行布局,包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碳汇技术的开发。

上述股份行人士认为,发展绿色金融,在具体支持方向上,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将是重点支持的三大方向,在地域上,长江、黄河、粤港澳、京津冀是重点区域。

政策强化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助理陈亚芹表示,未来政策应会激发金融机构对产业更大的扶持力度,不过绿色金融由于所服务的投向产业特性,特别是对基础设施行业的投资周期非常长,可能对投资成本要求比较高,所以需配套的激励政策,现在机构关注度最高的是碳减排的政策支持工具。

据了解,央行目前正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按照发展绿色金融“三大功能”“五大支柱”基本框架的总体思路,研究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有业内人士认为,碳减排支持工具形式将比较多元,或包括再贷款、再贴现、定向借贷支持、定向降准等。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政府政策引导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响应下,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实践已取得部分突破进展,但同时,仍存在银行机构环境责任机制尚不明确,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尚未有效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建设引导尚需强化等问题。

对此,《报告》建议,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环境响应、补偿和负债责任制度》;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碳排放为代表的环境权益产品创新机制;创建指引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发展“以点带面”效应;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科技发展标准。

中央财经学绿金融国际研究院院王遥表示,要实现双碳目标,必然将有相应的政策大量出炉,这可能会带来金融体系的风险,因此,当前人民银行大力推动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环境压力测试等工作,预计未来这可能将会成为金融机构的一项强制性要求。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