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2年广州统计公报出炉,四座一线城市最新人口数据均已公布。
截至2022年末,广州常住人口为1873.41万人,对比上年末数据,减少7.65万人。根据此前深圳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末,深圳常住人口为1766.18万人,相比2021年减少1.98万人。
(相关资料图)
此外,2022年,上海人口减少13.54万人,北京人口减少4.3万人。这也意味着,四座一线城市去年常住人口均出现负增长,合计减少约27.5万人。
北上广深人口集体负增长,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北京和上海前些年都在控制人口规模,人口负增长并不意外,倒是广州和深圳,过去多年这两座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量全国最高,所以人口数据的上述变化颇为耐人寻味,很有拐点的意味。
对此一个直观的解读是,既然对外来人口最有吸引力的两座城市,如今都出现人口负增长,那么有理由相信,全国层面人口负增长或许也已经渐成趋势,并且在短时间内可能很难逆转。
广州和深圳人口出现负增长,有短期因素的影响,去年底疫情影响人口需求,大量务工人员提前返乡,都会影响最终的数据表现。媒体报道也提到,近来广州地铁单日客流量创下新高,广州对人口的吸引力逐步恢复,跨市人口继续流入广州的态势显现,常住人口规模回归增长趋势明显。
不过,从长远来看,广深人口负增长也可谓是大势所趋,一方面全国层面人口已经出现新的变化,人口大环境无法为人口增长提供支撑;二是,广深人口增长乏力的迹象已经显现,只是人口负增长更受关注罢了。
全国层面人口负增长的趋势基本确立,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广深对人口吸引力相对较大,人口负增长的趋势会出现滞后的情况,但人口大环境的影响显而易见,事实上,在此之前已经出现增长乏力的情况,比如,深圳历年人口增量已从最高峰时期的90多万人,降至2021年不足5万人。
既然大趋势已经基本确立,就应该提前做好应对。人口负增长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为防范风险,就需要全面看待背后的问题。国家卫健委党组去年发表在《求是》杂志的文章《谱写新时代人口工作新篇章》,提到目前面临深刻而复杂的人口形势,其中罗列了多个方面的问题。
除了明确“十四五”期间将进入负增长阶段外,还提到生育水平持续走低、老龄化程度加深、家庭小型化、区域不平衡等。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可能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不过,各地都必须对新的人口形势做好准备,针对上述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比如,在鼓励生育层面,近年各地都推出了相应的政策,全国层面实施更积极的生育政策,很多地方还以诸多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刺激生育意愿,而在生育有关的公共服务方面,也在完善各种政策细节,致力于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
又比如在养老层面,探索完善多种政策,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医养结合等各种养老模式逐渐成熟。此外还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等,这些努力都为今后的老龄化社会做足了准备。
可以说,应对人口负增长,公共政策层面早就未雨绸缪,尽管如此,接下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要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关键词,过去那种拼劳动力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发展既要讲究量的合理增长,更要注重质的有效提升。
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一个字的变化意味深长。人口负增长的考题摆在眼前,做着这份答卷,需要有紧迫感,也必然考验各地的政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