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成为环境保护产业界热议的话题。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是指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生态资源为核心要素,从事生态产品保护、生产、开发、经营、交易等经济活动的产业集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率先提出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理论与实践框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对第一财经表示,清洁空气、干净水源、安全土壤,以及碳汇、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都是生态产品,而自然生态系统、政府、社会公众、生态产品市场经营开发商、生态环境综合服务商为代表的企业、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产业支撑服务企事业单位等,分别承担着供给者、需求者及产业服务方等不同角色。
“随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不断完善,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有望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和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王金南认为,当前,在政策上应着力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培育壮大生态产品消费基础,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交易体系,并不断完善产业利益分配体系,建立生态产品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
截至目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联合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研究单位和专家,相继成立了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研究专家组、生态产品与自然资本联合实验室等,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基本原理、实践基础、体系框架、价值核算、供给需求、交易机制、产业模式及发展政策体系等初步形成。此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基地等也探索出大量的实践案例。
在谈及生态产品第四产业话题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认为,一个新的文明必然伴随着一个新的产业兴起。应推动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发展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石产业、富民产业和普惠产业。
白重恩表示,产业是与人类文明形态共同演变的社会分工的产物。一个新的文明必然伴随着一个新的产业兴起。农业支撑了农耕文明,工业支撑了工业文明。当前,人类文明已经步入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白重恩分析说,作为一种新兴文明形态,生态文明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来支撑,是当前理论界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以三次产业分工为主体的传统经济体系形成于工业文明时期,主要以人类自身劳动创造为价值源泉,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和人类经济福祉为价值导向,以高生产力、高效率、高消耗、高污染为基本特征。而生态产品第四产业自然生态系统为核心价值创造者并将其纳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现代生态经济体系,这一新概念涉及人类价值观的重塑、生产体系的彻底变革,是对传统经济体系的改造和扩充。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产品与自然资本联合实验室等机构此前公布的研究数据显示,在产业规模上,我国2019年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总产值92万亿元,2015-2019年五年平均增速为6.9%,与同期GDP增速基本一致;在产业结构上,2019年中国生态产品供给服务(EPV)、调节服务(ERV)和文化服务(ECV)结构比值18:65:17.与2015年相比,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作为初级生态产品的占比增加了5个百分点,生态产品市场化程度也有所增加。从生态系统角度看,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是生态产品的最大供给者,分别贡献了总产值的55%、11%。
在产业关联上,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地理空间集聚程度呈增加趋势,且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人均GEP西部地区相对较高,而单位面积GEP东部地区相对较高的空间特征。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