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中新网中国新观察栏目推出“大国强链”系列报道,为供应链变革与产业安全发展凝聚各方智慧。
(资料图片)
中新网12月25日电 题:陈济:绿色发展目标下,中国如何适应并引领全球产业链变局?
作者陈济中金研究院执行总经理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持续加大对这类污染物的治理力度,制订越来越严格的环境标准并出台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随着绿色发展目标的重心逐步向减缓气候变化转移,各国纷纷提出减碳甚至净零排放目标,并逐步加大政策力度。
在上一轮绿色转型推动全球产业链变革的过程中,中国依靠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要素,顺应当时全球产业链的发展趋势,享受了承接大量产业转型带来的经济发展红利,实现了自身工业化的加速推进。但与此同时,这给中国的环境保护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随着全球绿色发展的内涵从管控局地污染物向全球碳排放的转变,以碳中和为核心的新一轮绿色转型将对全球产业链格局产生什么影响?中国又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笔者分析新一轮绿色转型大趋势下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的角色时,发现中国当前面临的内部需求和外部环境与此前相比发生了变化。
从内部需求看,2012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观念愈发契合,从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到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都与绿色产业、绿色升级息息相关。从外部环境看,由于碳排放具有全球负外部性,从防止碳泄漏的角度,发达国家有阻止相关产业转移的道义逻辑,且从打造经济新增长点、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发达国家也有防止产业外迁的利益动机。与此同时,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更早地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对产业链来说,短期来看,绿色转型带来的能源使用成本上升会使得众多制造业面临成本上升压力,能源供给的高脆弱性和能源价格的高波动性也不利于产业链安全。但长期来看,能源使用成本上升会激励节能提效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鼓励化石能源匮乏的国家通过增加可再生能源供给来降低能源对外依赖度,最终有望实现产业链效率和安全的双赢。
因此,中国在这一轮绿色转型趋势下的主要任务将不只是承接以高碳排、高耗能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产业或维护其利益,更应该平衡好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利益,并基于这样的平衡,考虑适应甚至引领全球产业链的新变局。
首先,在未来能源使用成本上升、能源价格上升冲击频率提高的背景下,中国需要平衡好双碳目标和能源保供稳价,在给予相关产业竞争力合理保护的同时,考虑逐步放松能源价格管控力度、优化管控方式,并加强碳约束。还应大力推进工业等领域的清洁低碳转型,加快节能降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助力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齐头并进。
其次,国际政策环境日趋严峻。从欧盟旨在避免碳泄漏的碳关税,到国际组织对国际航空航运业碳排放的限制,中国的碳成本级差优势逐渐消失,参与相关领域的国际政策环境日趋严峻。对此,中国应逐步向国际碳约束政策和标准看齐,推动中国高碳产业更积极适应国际规则的变化,避免发达国家以碳泄漏为由的政策制约。从这个角度讲,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协作、促进各国政府在绿色转型方面的协调行动,或许能成为延缓逆全球化的新契机。
最后,针对中国已经形成的新能源产业优势,发达国家加大了政策干预的力度,愈发强调新能源产业链本土化和产业链安全。叠加后发优势的逐步消退,中国绿色新兴产业越来越需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中国应为绿色产业创新发展创造更好的国内政策环境,鼓励发展绿色金融和ESG等可持续投融资,充分发挥大国规模优势,帮助中国绿色产业在愈发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领技术创新的制高点。从效率和安全来看,绿色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提高产业链效率,也有助于加强中国整体产业安全。
需要强调的是,利用好本土市场的规模优势以占领技术高地将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中国的光伏产业是成功发挥本地市场效应的典范。过去,中国的光伏产业两头在外,在欧美等国先进技术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但后来欧美等国开始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双反”税,中国光伏产业通过自主研发和开拓国内市场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可以说政策支持、需求扩容和技术变革共同孕育了中国庞大的光伏设备产业链。在逆全球化和欧美等国越来越关注本土新能源供应链安全的新形势下,中国新能源产业如何更好地发挥规模优势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篇为中新财经联合中金公司推出的“大国强链”系列专栏文章之一)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