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兔年,各地掀起了“拼经济”的热潮。

尽管政策措施上不尽相同,但都围绕消费、投资做文章。近日,西安就推出建立总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基金群的方案。


(资料图片)

据《2023年八个方面重点工作任务分工推进方案》显示,西安市将锚定产业强市目标,围绕“企业—链条—集群—生态”这条主线,设立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基金群,希望带动超30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规模。

多位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的机构投资人表示,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下,出口受到了地缘政治的影响,消费复苏又需要时间,因此投资非常重要。“拼经济实际上还是拼投资,拼招商引资。”

发力六大产业,西安有什么优势?

在西安提出的计划中,《科创板日报》记者看到,在工业总产值方面,西安提出要力争突破万亿元大关,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航空航天、食品和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规模超过85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增长1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总收入力争达到3800亿元。

对这些产业,实际上不只是西安。在过去或者已有的政府产业基金方案中,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均频频被提及。那么,西安又有什么优势?

总部之一在西安的中科创星,其创始合伙人李浩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以上提到的六大产业,都是西安市“6+5+6+1”现代产业体系规划中的支柱产业,是西安全力推动产业集群的优势产业。

“这些产业中,汽车已成为陕西工业经济的主引擎,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李浩对记者说道。

李浩表示,2022年陕西汽车产量133.8万辆,产量增速66.9%,增速全国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02万辆,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14.5%,产量全国第二。“随着龙头公司集聚西安,产业链正在向锂电池、云轨交通、半导体等更宽泛领域延伸。”

值得一提的是,西安除了千亿重点产业链基金集群的设立,任务还包括全年新增百亿企业3户,新增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户、“专精特新”企业100户。

李浩认为,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对产业和经济起到了“稳定、传输和拓展”的作用,需要给予大力支持。目前,很多科技企业都是从“专精特新”开始。“而西安拥有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和完备的制造业基础,也为西安切入硬科技产业,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与创新链,推动科教优势、军工资源充分实现人才价值。”

产业基金也面临挑战

不仅是西安,过去一年各地政府都在冲刺,做产业基金。

以最近的一两个月来说,2022年12月,深圳先官宣了总规模千亿级别的“20+8”产业基金群;之后,安徽省于1月又打响了2023年千亿引导基金第一枪。

安徽省提出设立总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并支持市、县(市、区)按照“基地+基金”“产业+基金”等模式,围绕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及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组建风投创投基金。

另有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的投资人表示,广撒网之下,考验的其实是产业基金的能力。“如何通过市场的检验,真正起到好的引领作用,服务于实体经济转型和国家支持的产业,是产业基金火力全开之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位投资人看来,任何一个市场都有市场总量的限制,限制之下如何找到真正好的企业落户当地,不造成重复投资、资源浪费,是各地产业基金直面的问题。

“国内除少数地区的产业基金有成熟或者优秀的经验以外,很多地方的产业基金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同时,多数人对产业基金的认识也比较粗浅,对其产生原因、运营模式、风控机制,特别是其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尚不全面。”

在此过程中,该投资人表示,产业基金设立的过程中,肯定有各种短板和问题出现。“比如,很多项目质量不一定很好,原来拿到过钱,但做了一段时间就跑了,企业的三把手自己又开一个企业,重复融资拿钱。这些投资过程中的问题能不能解决,需要厘清和面对。”

但总体而言,投资人认为,在产业基金发力的同时,各地均需要认清自身的强项与优势产业。

李浩表示,西安作为“硬科技”的策源地,在硬科技这条道路上有一定优势。“比如,辖区内正积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发展主动权,尤其在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科创金融环境的优化之下,希望西安能在硬科技创新上走得更稳、更扎实。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