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疫情叠加大规模留抵退税,使得我国财政运行处于紧平衡状态,财政工作面临不少挑战。
不过,3月5日发布的预算报告指出,随着相关部门强化财政资源统筹,多渠道盘活国有资产资源,及时清理收回结转结余资金,全力保障民生等重点支出需要,一系列措施之下,全年全国预算执行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基本匹配,中央财政收支符合预算、支出略有结余,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财力支撑。
(资料图)
其中,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03.48亿元,为预算的96.9%,比2021年增长0.6%。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实施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靠前实施各项财政政策,强化财政与货币等政策协同,推动经济总体回稳向好。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
“3%的赤字率目标高于2022年,但考虑到2022年预算外资金填补了财政缺口,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实际赤字规模是5.69万亿元,实际的财政赤字率是4.7%。换句话说,2023年赤字率虽然边际上比2022年要高出0.2个百分点,但实际上3%的赤字率目标仍是偏稳健的。”红塔证券首席分析师李奇霖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而在税费方面,澳洲会计师公会华东和华中区委员会会长诸斌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里关于2023年财税政策提纲挈领,要求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而预算报告则更进一步,“该调整的调整、该加强的加强”,防止出现政策断档、政策急转弯。
整体看,2023年的财政状况会好于2022年,一方面,房地产过快下行的风险将得到遏制,对财政的拖累减小,经济增长逐渐修复,税收将有所回升;另一方面,支出端用于防疫的规模会下降,增值税留抵退税压力有所减轻。预计2023年财税政策将有更大的空间。
基数偏低
预算报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特别是2022年集中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后基数偏低,为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奠定了基础,从财政收入看,2023年国内经济有望总体回升。
回顾2022年,一季度经济开局比较平稳,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6%。进入二季度后,受疫情反复、国际形势变化等影响,经济下行压力陡然加大,叠加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财政收入大幅下滑,4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41.3%。
不过,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出台实施,经济下滑势头得到遏制,5、6月份财政收入降幅分别收窄至32.5%、10.5%,加上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上半年大头落地,下半年财政收入形势好转,增速8月份开始由负转正、增长5.6%,9月份以后进一步回升。
从整体来看,2022年全年税收收入166613.96亿元,下降3.5%。其中,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2万亿元,其中累计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税款2.46万亿元,超过2021年办理留抵退规模的3.8倍;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其中新增减税超8000亿元,新增降费超2000亿元,缓税缓费超7500亿元 。
非税收入37089.52亿元,增长24.4% ,主要是盘活存量资源资产。加上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24541亿元,收入总量为228244.4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少,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7879.34亿元,为预算的79%,下降20.6%。
预算报告预测,当前,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财政收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继续出台一些必要的税费支持政策也将减少财政收入规模。
“为了完成5%的增速,大部分的针对现有的财税政策优惠政策将得到肯定和延续。”诸斌表示。
财税政策或将微调
按照行业内人士分析,财税相关政策的延续、优化、调整、加强,意味着政策进一步细分,更加精准。
在诸斌看来,GDP占比中第三产业占据半壁江山,因此,财税政策对第三产业的扶持,特别是旅游、生活服务类企业的扶持政策预计将会延续;同时,从体量而言,第二产业是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对于第二产业,减税政策对研发费用适当倾斜,此外,对高新技术企业及地区性的优惠政策大概率会得到延续。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除了因留抵退税而大幅减收的增值税以外,其他税种均有较快增长,这意味着税收刺激和鼓励政策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纳税人的税基在增加,体量在扩大,利润率也在扩大,因此,无论是5%增长目标,还是实际税收政策实施的效果,都意味着多种税收政策将延续。
与此相对应,该优化的优化,意味着我国财税政策将有进一步的调整,更加精细化、精准化。
“比如,一些企业急需税收扶持,以此提高现金的流转率;但是部分受季节性波动的企业,对于资金需求并不那么紧急,怎样把政策给更需要的企业,而不是‘撒胡椒面’,需要更精细化的政策。”诸斌表示。
同时,对于因疫情原因实施的、针对小微企业所得税和社保方面提出的缓交政策,未来或逐步减少,回到正常申报的过程中;对那些实施效果并不明显,被鼓励对象无法得到精确化鼓励的这些政策,就需要调整。
而在加强方面,诸斌认为,这和中国的经济形势的转变有极大的关系。比如,加大研发投入的扶植力度,在此之前,我国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政策主要在于,对高新技术企业按照15%的比例征收企业所得税,不过,2022年四季度,政策加码,所有企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扩容,部分企业是75%的加计扣除调整成100%,同时,针对高新技术企业,采购的设备款加计100%予以扣除。如果实施效果好,23年应予以加强。
地方债将继续发力基建
按照安排,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275130亿元、增长5.6%。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赤字率略有提高,为3%,较去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国财政赤字38800亿元,比上年增加51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31600亿元,增加5100亿元;地方财政赤字7200亿元,与上年持平。
同时,适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新增专项债务限额380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
财政部长刘昆指出,扩大国内需求,要强化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中央基建投资积极作用,支持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力度。做好专项债券项目前期准备,提高项目储备质量,适当提高资金使用集中度,优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注重政府投资绩效,防止盲目扩大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
不过,在李奇霖看来,新增专项债务限额虽然比2022年3.65万亿元的目标要高,但该目标同样是偏稳健的。
“这是因为2022年专项债的目标虽然定的是3.65万亿元,但考虑到部分2021年的专项债发行挪到了2022年,并且用了过去限额没有用完的部分,实际的专项债发行在5万亿元。因此,2023年3.8万亿元的专项债目标对应的专项债实际发行量不一定比2022年高。”李奇霖表示。
为了缓解地方压力,今年,加大了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力度。2023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100625亿元、增长3.6%(剔除一次性安排的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后增长7.9%)。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87125.71亿元,增长7.6%;专项转移支付(包含中央预算内投资)8499.29亿元,增长11.6%。此外,一次性安排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5000亿元。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