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与金融服务机构嘉信理财日前联合发布了首份《中国居民金融素养报告》(下称《报告》)。在此次评估中,中国居民金融素养平均总得分为64.4(满分为100分)。《报告》发现,受访者对收支预算、资产配置结构等财务规划知识的掌握度相对较好,但对于产品适配性、预防金融诈骗等财务安全和保障问题以及货币和银行知识的理解仍有欠缺。另外,青少年和老年群体是金融素养教育和消费权益保护须重点关注的潜在群体。
研究团队综合参考了海内外学术、监管机构常用的评估标准和中国当前实践情况,从货币与银行、收支与信贷、储蓄和投资、消费者权利和责任、财务规划、安全和保障六个维度对中国居民的金融知识和技能水平开展量化调研。《报告》显示,六大细分维度中,受访者对收支预算、资产配置结构等财务规划知识的掌握度相对较好,且具有一定的长期规划意识,财务规划维度得分高达75.1.相比之下,对于产品适配性、预防金融诈骗等财务安全和保障问题,以及货币和银行知识的理解仍有欠缺,这两大维度的得分分别仅为57.4和60.6.尤其在有关通货膨胀、复利和多元化投资的“金融素养三问”中,全部答对的受访者比例仅为21.0%。
《报告》发现,青少年和老年群体是金融素养教育和消费权益保护需重点关注的潜在弱势群体。18岁以下受访者对基础金融知识的掌握尤显薄弱,在上述“金融素养三问”中的正确率分别仅为46.1%、36.6%和21.7%,相比全样本的平均水平均低出约20个百分点。65岁以上群体则需重点提高消费者权利和责任方面的金融素养,他们在这一维度的平均得分大幅低于总体水平。
另外,收入水平提高并不能与金融素养提升画等号。尽管月收入在20000元以下的受访者收入水平和金融素养呈正相关,但月收入超过20000元的群体金融素养水平却出现下降。这一群体在识别不可承担债务、理解多元化资产配置等问题中的回答表现也都稍逊于部分低收入组别。
“过去几十年,中国居民家庭的财富结构转型和与金融市场的互动性增强使得金融教育在当下尤为必要。此次调研为我们全景展示了我国当前的居民金融素养情况,同时参考海外先进实践经验,为日后的金融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发和借鉴。”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说。
实际上,许多受访者纷纷在调研中表达了对金融教育的需求和热情。其中35岁以下受访者的学习意愿总体更高。但人们在学习领域的选择上仍存在一定的行为偏差,往往会对自己较为擅长的金融素养领域抱有更大的学习热情。另外,金融服务机构是此次调研中最受居民青睐的金融教育渠道,有40.5%的居民希望通过其获取金融知识培训。此外,有28.4%和20.9%的居民希望通过监管机构和教育机构获取金融教育。
项目牵头人、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吴飞表示,由于不同年龄群体金融素养差异较大,因此针对性、差异化的教育方式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对于青少年而言,应尽早将金融素养教育纳入到其教育体系,“教育机构可以和有关部门一同探索如何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优化青少年的金融通识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金融认知,为日后独立进行财务和投资决策奠定基础。”吴飞说,而对于老年群体,金融机构应与社区服务机构联动,提高老年人的金融素养,尽可能规避金融消费风险。
嘉信理财(上海)总经理托马斯·皮克斯利(Thomas Pixley)分享了嘉信理财与其他教育机构合作的相关经验。他说,在合作中,教育机构提供投资者教育、金融素养方面的相关教材,嘉信理财则带着教材走进校园,通过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投资模拟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对金融投资活动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其金融素养。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