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在大手笔布局未来产业。
近日召开的上海市产业技术创新大会上,上海一口气为三大未来产业先导区授牌,到2030年,三家先导区的未来产业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
【资料图】
“未来产业有些技术还没有成熟,其应用可能比较遥远,或许要10年至15年。”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高级副院长丁国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如何布局未来产业?不计成本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给原始性创新更多的容忍度,时间和空间,被业内认为是发展未来产业的路径。
发力量子计算等16个细分产业
如果说“3+6”产业(三大先导产业与六大重点产业)是上海的“今天”,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四个新赛道是“明天”,那么未来健康等五大未来产业,则构成了上海产业“后天”。
上海去年重磅发布的五大未来产业高地行动方案已收获新进展。上海市产业技术创新大会上,张江、临港和大零号湾3家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被授牌,将在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成果转化、示范应用等方面发挥先导引领作用。同时,先进核能、新型储能、脑机接口三个未来产业专委会新近成立。上海还启动了面向全球的“未来产业之星大赛”,抢挖硬核项目和顶尖人才。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工程师张宏韬表示,未来产业是上海把握新技术新产业革命趋势,积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积蓄新动能、构筑新优势的战略举措。
去年9月,上海率先发布《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全面推动未来产业落子布局,提出打造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产业集群,发力包括脑机接口、生物安全、智能计算、量子计算、深海探采、高端膜材料等16个细分产业。
“五大方向是确定性的,但这16个领域是不确定性的,如果用5年至8年的努力,这16个领域能有一部分能够发展成势,那我们培育未来产业的工作就是非常有意义的。”张宏韬说。
未来产业开始在上海探索
以颠覆性技术为代表的未来产业方向,能引领生产力实现新的跨越,谁掌握了未来的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
记者注意到,已有一批未来产业在上海进行探索。上海交大医疗机器人研究院正牵头研发“纤微机器人”,目标直径1毫米以内。但在如此小的尺度内,要集成驱动、传感、影像等功能,能在人体狭小腔道内能“行走”、弯曲、感知,能采集自身形态,也能获取与人体组织的交互力信息,材质还必须确保磁共振下的兼容。该研究院副教授高安柱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纤微机器人”在磁共振兼容脑电极方向已开发了原理样机,并开展了初步动物实验,有望在接下来的3年发展期内涌现阶段性成果。
能量奇点公司联合创始人&CTO郭后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能量奇点2021年在上海成立,作为我国首家聚变能源创业公司,可能要到2027年才有初步成果。
“公司2022年初完成3.8亿元首轮融资,投资者包括米哈游、蔚来、红杉、蓝驰。”郭后扬表示。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2020前沿实验室创始主任、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陶虎表示,“最近我们在做脑机接口产业技术路线图,集成电路有IC产业路径图,脑机接口相对于集成电路的产业技术路线图还非常新,技术很新,产业也很新。我们希望以上海为支点牵动长三角,带动全国乃至国际上,把脑机接口未来的技术路线图绘制出来。”
上海应如何发展未来产业?
上海应如何发展未来产业,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
上海宝山区南大合成生物产业园首席顾问唐海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学发展的规律,技术需要30年时间,现在摘的果子都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种下的,“技术真正造福人类就像种一棵树,当前国内缺点是过于注重商业化。”
在他看来,中国应用市场巨大无比,发酵一个行业是中国的强项,而基础研究是我们的弱势。
“上海有很大的机遇,也有很多优势,但是没有发挥起来,希望行动起来,坚决支持科学家创业。”唐海松说。
达闼机器人研发总监梁聪慧则表示,要不计成本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给基础研究和原始性创新有更多的容忍度,时间和空间。同时加大国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在上海、在中国提供创新创业的土壤,让他们在自己的国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丁国杰也向记者表示,发展未来产业的挑战包括技术突破,我国在源头创新方面与国外领先国家相比有差距,相对而言,我们处于“跟跑”的角色,“基础研究的突破需要久久为功。”
“未来技术不一定是成熟的,它有些产品不一定能马上得到大众的认可或者得到广泛应用,我们需要支持这些未来技术的发展,让它不断进行技术成熟的验证。”丁国杰说。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