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下午,在“中欧陆家嘴金融50人论坛·2023春季峰会”上,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正式发布《离岸金融研究报告:发展模式、借鉴启示与上海探索》报告。该报告建议开辟上海离岸股票市场,可设立股权融资的“临港离岸板块”,打造更低上市(或挂牌)门槛、区内和境外非居民可以参与的证券交易所。


(相关资料图)

什么类型的公司可以在该板块上市?交易机制和投资者等方面有什么建议?峰会间隙,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中欧陆家嘴金融50人论坛(CLF50)首席专家、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与会计学教授赵欣舸。

赵欣舸建议给予临港离岸板块上市公司更大的包容性,上市门槛方面,可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设置更为灵活的标准,对于已在境内外上市的公司,亦可参照现有发行存托凭证模式,在离岸交易所上市。

建议设立股权融资的“临港离岸板块”

证券时报记者:报告中建议在临港设立“临港离岸板块”,能否详细阐述下?

赵欣舸:我国直接融资比重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股权融资市场。报告建议在总结科创板、北交所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港交所等的创新做法,设立更低上市(或挂牌)门槛、区内和境外非居民可以参与的证券交易所。

鉴于临港正在建设离岸金融创新实践区,可将离岸股票市场设在临港。在离岸市场设立股权投融资平台,除了可以为临港离岸金融创新实践区建设提供更为丰富的投资标的外,还能为临港新片区产业规划的落地提供多样化的金融资源和资金支持,对丰富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也颇有益处。

证券时报记者:您认为什么类型的公司可以在该板块上市?

赵欣舸:上海离岸股票市场可以考虑承接中概股的回归。对于已经在 A 股上市的公司来说,亦可参照现有发行存托凭证的模式,筹划在离岸交易所上市,这也有助于丰富临港离岸板块的投资标的,形成差异化的特色。我们建议给予临港离岸板块上市公司更大的包容性,在上市门槛方面可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设置更为灵活的标准。

在“临港离岸板块”成功设立后,应将其作为在逐步拓宽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的一个选项,使其真正发挥出“双循环”枢纽的潜力。

证券时报记者:对离岸股票市场在交易机制和投资者等方面有什么建议?

赵欣舸:离岸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非居民,一般来说,这些参与者会优先考虑标准化的资产,比如债券、股票等。在交易所互联互通机制下,往往涉及资金跨境流动,并且有一定额度限制。而设立离岸板块则为离岸人民币资金提供了更直接的资产配置渠道,同时也为有需要以人民币进行权益融资的离岸主体提供更大便利,也为持有离岸人民币的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选择。

上海离岸金融探索需向资本市场业务拓展

证券时报记者:就您的观察,上海近年来在离岸金融探索方面的成效如何?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

赵欣舸:离岸金融业务在国际上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上海的离岸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离岸银行业务、离岸债券和转手买卖等。上海离岸金融发展的一个突出成效是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节约了其资金成本。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在跨境贸易、跨国公司资金池和股权投资等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

上海也很重视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比如,上海是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首发城市,先后推出了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多项先行先试业务,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但总体来看,上海离岸业务的规模还比较小,尤其是人民币业务规模占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业务模式也需要从传统离岸业务向更广泛的资本市场业务拓展。

证券时报记者:您对上海发展离岸金融有哪些建议?

赵欣舸: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点转向以本币跨境使用为主导的背景下,上海还有发挥更大积极作用的潜力。

鉴于上海跨境人民币使用比例不断提升等因素,上海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条件较以往更为成熟。首先要在顶层设计上统筹全球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与安全。比如,上海浦东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应在完善离岸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和宏观调控方面展开重点探索,借鉴全球离岸金融中心的规则和制度,引领境外离岸市场的发展与改革,最终统筹推进全球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与安全。

具体而言,应主动构建人民币离岸金融体系,可通过市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风险防控和监管体系建设等方面克服境外离岸金融体系的局限性,逐步建立离岸人民币流动性调控框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引导离岸人民币利率在合理区间运行。

同时还应开辟上海的离岸股票市场、建立以家族办公室为特色的离岸财富管理中心、建立临港离岸保险市场、先试先行数据跨境流动、支持上海金融法院探索建设金融法制和规则体系案例库等。

金融开放未来将着眼于探索制度型开放

证券时报记者:在您看来,我们目前高水平金融开放面临哪些挑战?

赵欣舸: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以“管道式”开放为基础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在推动我国金融市场日趋国际化的同时,有效地控制了风险,金融对外开放实现了平稳、有序的良好开局。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未来我们面临的更多是探索制度型开放,以及在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上稳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统筹境内、境外离岸市场联动发展和维护金融稳定。在这个过程中,离岸金融的发展,可以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缓冲。

我们在研究主要金融中心离岸市场发展规律时发现,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工具的完善,与主要货币(如美元、日元)离岸市场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动态、良性的互动,两者可以是相互促进的。

例如,灵活高效的金融监管使伦敦离岸金融中心从早期狭义的欧洲美元市场逐步演变成欧洲货币市场。又比如,纽约国际银行业务设施(International Banking Facilities, IBFs)是一项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创新,打破了传统的离岸金融业务在本国境内经营非本国货币的特点,开创了离岸金融业务经营本国货币的先河,推动了美国离岸金融迅速发展。这些监管措施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有效稳定了离岸美元市场并巩固了美元的国际地位。

证券时报记者:在制度型开放方面,您认为临港离岸金融创新实践区,在上海发展离岸金融方面可承担哪些功能?

赵欣舸:在临港建立离岸金融创新实践区并发展壮大之,有望开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新篇章。临港新片区建设“离岸金融创新实践区”应更多地探索制度性开放和全球高端金融资源要素配置需求,更加突出其战略作用,在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具体而言,临港建设“离岸金融创新实践区”应致力于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在离岸业务的发展中探索国内外金融规则体系的融合。临港离岸金融市场建设初期可以更多地接纳国际通行的金融规则和标准,并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以及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联动中,促进国际金融合作和加强监管协调。在此基础上,临港金融创新实践区可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和标准制定的推动力量,在对外合作和服务输出过程中完善跨境金融基础设施、推广先进经验和举措,提升金融市场运行效率,降低市场参与者的成本。这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吸引力。

二是优化金融监管方式,稳慎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临港离岸金融创新实践区本身如同一个“沙盒”,通过鼓励市场主体先行先试,可以为完善制度性开放供更加丰富和扎实的经验基础。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和跨境资本流动监管规则。在临港的创新实践中,尤其需要回答“哪些管制是可以放开的、哪些监管是必要的”这一问题,应避免错误地将无监管的、自由化的市场体系当作目的本身而不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三是以尽可能小的成本,推动形成人民币跨境循环和人民币国际化。临港离岸金融创新实践区的建设目标则应瞄准本币,以人民币资产为核心交易标的,形成以人民币为特色、多币种自由贸易和投资便利性高的离岸金融服务。

四是完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功能,提供较为齐全的离岸业务种类,并建立完整的离岸市场体系。离岸市场的规模相当可观,临港完善离岸金融业务将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迈上新台阶,增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交易规模和国际影响力。同时,随着人民币可兑换性增强,品类更为齐全的离岸业务也将有利于增加离岸主体持有人民币的规模。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