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科技融合日趋加速,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可以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资料图】

由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承办的2023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近日开幕。在开幕式上,“创新驱动科教融汇,数字赋能立德树人”成为讨论的主题。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程培衡在开幕式上说,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要正确把握课堂线下教育和数字化线上教育之间的融合互补,平衡满足教育资源优质均衡与多元个性供给的差异需求,让数字技术与教育事业的融合,切实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马涛也表示,面对数据时代,必须要理性思考、长远谋划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教育模式产生的影响。在教育与科技的融汇中,通过系统性手段,塑造智慧教育新形态,加快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5月30日召开的教育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提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迭代升级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面对汹涌澎湃的数字化浪潮,教育数字化转型已出现了哪些新形态,如何在需求导向下持续深入?

教育面临智慧时代的深刻变革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国家大数据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单志广认为,智慧教育是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对教育发展范式进行重塑和再造,本质上是教育理念和方式改革创新的系统工程。

他指出,智慧教育基于教育信息化,高于教育信息化。从教育信息化到智慧教育,主要的转型和升级体现在:

一是教育信息化是解决“管理”问题,而智慧教育是解决“业务”问题;二是教育信息化是流程驱动,而智慧教育是数字驱动;三是教育信息化的数字是根据预先设定要求生成的,而智慧教育需要的数字是自然流动、原生态的、动态鲜活的;四是教育信息化的任务是集成化、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而智慧教育的任务是数字化、平台化、云化、链化、智慧化。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总校长罗滨指出,育人目标的升级、教师角色的转变、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师的人机协同、资源链接、设计与组织等能力素养提出了新要求。

“未来的教育应该拥抱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或许教师的某些职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这正好使教师可以被解放出来并更多地关注人本的部分,例如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人文关怀等。”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中心主任孙富春说。

数字化转型要考虑数字鸿沟

机遇与挑战往往并存。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赋能教育新形态、新业态、新变革的同时,也对立德树人带来了诸多挑战。

“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不得不置身于大数据的环境中,甚至需要用损害隐私的代价来换取更加精准的服务。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机器人、智能导师系统、情感陪伴机器人等智能技术开始承担相应的教育任务,如何正确处理人机关系,如何划分人机协同系统中的权限、责任,如何适应新的师生身份,如何构建新的教育伦理等,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马涛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互联网中的社交平台和媒体短视频以个人偏好进行数据分析和算法推送,出现信息茧房现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健全认知和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马涛说。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公教育创始人李永新指出,科技元素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但教育数字化转型还需重视地区和城乡差异,充分考虑数字鸿沟和数字使用鸿沟的问题,建立包容和公平的文化,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李永新说。

他认为,教育数字化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提升数字化教育相关群体的信息素养,提高大规模数字化学习的应用水平,有力推动教育数字化领域的协同合作。

落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国家督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指出,以拔尖创新人才等为代表的“英才”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发展英才教育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我国目前大中小学生约2亿人,如果按照学生总量的10%计算英才学生的规模,我国有英才学生约2000万人,如果按照学生总量的1%计算,我国有英才学生约200万人。但目前,我国英才教育存在覆盖面太小,只关注高中和大学阶段的英才开发等问题。

褚宏启认为,要加强英才教育的顶层设计,促进英才教育立法,在政府层面建立英才教育专责机构,制订多样化的英才儿童甄别标准。

他特别强调,英才教育的本质是把英才儿童甄别出来并因材施教,而不是把他们与普通儿童隔离开来,因此普通班是最基本的英才教育模式,英才儿童与普通儿童同处一个教室内学习,但课内和课后都有针对英才儿童的区别性课程,这种组织形式不仅有利于英才儿童智力因素的发展,也有利于其非智力因素和社会技能的发展。

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支撑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双南指出,正确的科学教育能够使下一代公民具备逻辑思维辨别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培养高素质科学创新人才,显著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

但科学教育不应只传授科学知识,而是要实现科学史、科学方法、科学知识“三位一体”进行传授。

什么是科学教育的抓手?他认为,要让学生通过参观实验室,观摩科学家的工作,在科学家的指导下做简单的实验等,了解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

“真正的实验不是按照操作大纲的步骤一步一步得到结果,写出实验报告。实验可以简单,但是要完整,我们要提出问题,要根据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预测实验的结果,再将实验的结果和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来检验假设是不是成立,进而再改进实验,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张双南说。

张双南特别强调,要利用现代技术提高科学教育的效率,尤其是利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来实现交互式、沉浸式的体验,并提供足够的试错的机会。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