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广州对公积金政策作出调整,明确从即日起,多子女家庭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贷款最高额度上浮30%。至此,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等广东的主要城市,在住房公积金政策上,均对多孩家庭有所倾斜。
(资料图片)
实际上,在本月月初,广东省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其中在住房领域也提到了政策优化的方向。
《意见》指出,对在缴存城市无自有住房且租赁住房的多子女家庭,可适当提高租房提取额度,或按照实际房租支出提取住房公积金;对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多子女家庭,有条件的城市可给予适当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等相关支持政策。
公积金政策的调整虽然是出于支持生育的初衷,但对房地产市场也能够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公积金政策的优化调整之下,市场也有预期认为,之后房地产市场或有更多政策面的优化以及支持,以此保障房地产行业的平稳发展。
公积金新政
广州优化公积金政策,可以有效减轻贷款人的压力。公积金政策调整后,广州的二孩及以上家庭购买首套自住住房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一人贷款的最高额度可达78万元,两人或两人以上一起贷款的最高贷款额度可达130万元。
根据测算,与商业贷款相比,以贷款130万元/30年为例,住房公积金贷款预计能为缴存人节约利息约32万元,比贷款额度上浮之前多节约利息7万多元。
广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政策旨在通过上浮住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支持生育二孩及以上家庭首套刚需住房资金需求。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减轻缴存人购房负担,节省利息支出,缓解购房资金压力。
广东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分析称,广州公积金新政仅支持首套房,一方面贯彻落实“房住不炒”,满足年轻人、新市民和刚需的住房需求;另一方面,也符合公积金普惠金融应该首先支持刚需人群的购房需求,这部分人群对购房成本(特别是贷款月供)最敏感,额度增加对于他们的支持效应也最大。
在广州之前,已经有多座广东城市对公积金政策作相应优化。其中,深圳公积金政策指出,多子女家庭购首套房的,最高额度可上浮30%;多子女家庭购首套房且所购住房为绿色建筑的,最高额度可以上浮40%。
佛山则是在此之前就调整了租住商品住房公积金最高可提取额度的计算方式,加大了对多孩家庭租住商品住房的支持力度,并增加租房提取频次。其中指出,多孩家庭租住商品住房年最高可提取额度为约6.5万元;东莞则明确养育二孩及以上多子女的缴存人购买首套自住住房,单笔贷款在计算可贷额度基础上上浮20%。
以此看来,广东多座主要城市在公积金政策上已经对多子女家庭作出倾斜,而在《意见》发布后,或将有更多的城市跟进。在广东以外,全国也有多座城市已经对公积金政策作出相应的优化调整。
据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自今年5月1日起,上海市多子女家庭购买首套住房申请公积金贷款时,个人最高贷款限额为60万元,缴交补充住房公积金的,最高贷款限额在上述限额基础上增加12万元;家庭最高贷款限额为120万元,缴交补充住房公积金的,最高贷款限额在上述限额基础上增加24万元。
效果待激发
公积金政策向多孩家庭倾斜,初衷是为了支持生育,同时在房地产市场上,也能带来一定的积极信号。
然而在许多业界人士的视角中,公积金政策所作出的优化是否能够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还有待验证。
一位有望受惠于公积金政策的广州潜在购房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积金政策调整还是会鼓励到我们,如果有意向买房确实这政策确实不错。但是它其实也限定比较多,比如只能首套,所以预计真正满足要求的人不会太多。”
中指研究院广州分院研究主管陈雪强也认为,“此次出台公积金新政,更多是支持二孩以上家庭的自住购房需求,但对楼市成交带动作用有限,依然难以改变当前平淡的市场趋势,在即将进入7、8月份传统的淡季,若无较大利好政策出台,成交平淡或将延续。”
从广州市场当前的表现来看,需求端表现仍然偏弱。
6月27日,广州市房中协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6月(统计周期为5月26日至6月25日),广州市二手住宅整体(中介促成+自行交易)网签宗数和面积分别为8292宗和83.47万平方米,环比下降5.46%和5.21%。
克而瑞的数据则显示,今年6月的第3周,即便有端午节小长假的加持,一手房市场表现也十分平淡。其中,当周新供应面积19.05万平方米,环比下降3.15%;商品住宅成交1277套,成交面积14.67万平方米,环比下降3.7%。
在广州市场表现仍然低迷的背景下,广州远郊区域也屡屡被传优化限购限贷政策,但目前未有官方确认相关政策调整,市场也在讨论下一步的政策方向。
一位熟悉广州市场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广州目前在二套房贷款的认定上,有一定的优化空间,但他同时也认为,广州作为一线城市在政策上开放较大口子的可能性并不大。“还是要房住不炒。”
李宇嘉则认为,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应该在购买力培养、信心的稳定上发力。“此次公积金新政会释放一部分需求,但其效果不能高估。当然,需求端需要多项扶持政策形成合力,最根本的还是在居民就业、收入上多方发力,久久为功、修复购买力,这才是稳定预期,让购房者敢于入市,从而稳定楼市最关键的政策。”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