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北交所扩大交易规模。市人大代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司总经理、北京证券交易所总经理隋强表示,去年北交所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融资163.84亿元,累计服务国债发行8391.1亿元,全年为上市公司免收费用超6000万元助企纾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华社 资料图
北交所合格投资者超526万户
北京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两区”建设正向纵深推进,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优质企业资源集聚,这为北交所及其上市企业共同做大做强提供了重要支撑。
隋强这次带来了北交所2022年的“成绩单”。他表示,2022年是北交所开市运行的第一个年度,但已经形成包容、便捷、预期性强的上市审核注册机制,从受理到注册平均用时145天。截至2022年底,北交所上市公司162家,在审企业99家,辅导备案企业333家;上市公司全年公开发行融资累计163.84亿元。
“通过丰富制度产品供给,以政府债为突破口,2022年北交所还累计服务国债发行8391.1亿元、地方政府债发行1183.28亿元。”隋强说。
为了推动形成良性市场生态,2022年,北交所还与40个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营造良好的挂牌上市政策环境。截至2022年底,北交所市场合格投资者超526万户,600余只跨市场基金产品参与北交所投资,与21家商业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13家证券公司积极开展北交所业务。市场各方共建共享、打造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合力加速形成。
统筹疫情防控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北交所格外关注新冠疫情下企业恢复发展情况,先后推出“服务18条”和“服务24条”,减免北交所全部上市公司年费和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挂牌企业初费和年费,全年免收费用超6000万元,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
北交所疏解中小企业上市难
“北交所的出现,是普惠金融落地的典型案例。”隋强坦言,大量有上市愿望的中小企业,其实很难达到沪深两市的上市条件,北交所成立的最大意义,正是给大量无法上市的中小企业带来了一条新路。从北交所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来讲,它疏解了中小企业对接资本的难题,使其获取了一条相对便捷和低成本的上升路径。
不过隋强也坦言,北交所刚刚起步,从交易所建设的发展规律来看,没有四五年的积淀,很难形成较好的流动性,因此北交所也将梳理健全自身体系,逐步化解完善相关问题。
“例如北交所目前只有100多只股票,板块轮动效应还相对较弱。当北交所股票规模超过1000支后,板块更加多元,行业更加丰富,这一市场也会更有活力更有韧性。”隋强表示,预计四五年后,北交所股票规模有望达到500家至800家这一规模区间,届时北交所的板块轮动也会变得更加丰富。
为此,目前北交所正在力争通过形成常态化的发行上市节奏,来稳定企业的预期,让企业上市节奏更加合理。为了让上市主体能够高质量扩容,北交所已经成立了专职部门,为上市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包括实施边挂牌边规范等举措,给其带来一条更便捷的上市通道。
隋强还表示,北交所正统筹市场投融两端平衡发展。中小企业所处领域相对细分、企业业态新、经营不稳定,流动性基础天然较弱,通常面临估值定价难题。聚焦流动性提升和估值定价功能改善,北交所会持续研究优化制度机制,加强市场动员和服务力度。
在融资端,北交所在系统研究优化发行定价、战略配售、限售减持等制度机制,聚焦一二级市场平衡形成合理的常态化发行上市节奏,聚集一批发的好、交易也好的企业,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在投资端,北交所会以更大投入引导和调动各类资金参与,丰富投资者类型与结构。
不仅如此,北交所也在加快落地市场所期待的混合交易与两融业务。
今年聚焦“科技”“中小”“民营”
展望2023年,隋强表示,今年北交所将锚定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战略方向,实现高质量扩容。
“今年我们会聚焦‘科技’‘中小’‘民营’三大关键,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大力吸引和培育一批市值较大、创新成色足、产业引领性强的优质上市公司,拓展北交所特色多元板块。”隋强表示,这将助力北交所实现高质量的上市公司股票供给,夯实市场健康稳定运行基础。
“今后北交所将着重服务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其提供快速对接机制,并在审核方面同步发力。”隋强介绍,未来北交所还将启用送服务上门等方式,为有意愿的企业打通更多上市绿色通道。
今年北交所也将加强普惠金融政策协同,鼓励和引导以证券公司为代表的中介机构参与北交所建设,推动形成市场各方共建共享的合力;推进新三板与区域股权市场制度性对接,试点推出“公示审查”制度,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支持;强化与私募创投基金制度衔接,引导“投早、投小、投科技”;加强与境外交易所合作交流,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隋强表示,北交所将更好支持北京市优质企业上市发展,吸引社会资本和创新人才,助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支持首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为北京吸引聚集更多各类证券服务机构、投资机构,完善北京金融市场生态,为首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