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四月份,是家长们做功课、最纠结的时候,因为小学初中的报名季将至,家长们要抉择,到底给娃报读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

这两年,无论是从公民同招,还是到“公参民”脱钩,民办学校迎来调整期。从大环境来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数量将极大压缩。去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出台之后,全国多个省市纷纷公布了“规范民办”文件细则,都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压减民校在校生占比,省域范围控制在5%以下,县域范围控制在15%以下。因此,一大批办学不合规、质量低下的民办学校首先会被淘汰、停办。

通知还要求“公参民”学校,要么转公办,若继续为民校,须切割与公立学校在名字、教师、财务、招生、行政、办学等方面的关系。也就是说,曾经全国盛行的“名校办民校”将终结。

梳理完以上政策导向,家长们肯定要问,今后民办学校还能读吗?

从学生来源角度,公民同招规定,小学、初中一律免试入学,与成绩无关。就近入读、生源均衡化卡死了民校“掐尖”生源的渠道。这意味着民校生源结构改变,不再是整齐、优秀的“一把葱”,而是成绩、家庭理念各异的学生。失去生源的“加持”,以往在中考中战绩显赫的民校能否持续辉煌?实在难说。

从师资角度,很多人以为民办学校教师待遇高于公办,因此师资质量必然高于公办,其实是很大误解。民办学校除了个别教学管理者和教学带头人年薪很高,普通教师待遇是不如公办学校在编教师的。例如广州,普通在编教师年薪达到20万元左右,高级教师年薪40万元以上,而一所顶级优质民校校长透露,该校高级教师年薪为35万元。

从经济角度,教育是需要投入的。校园软硬件提升、高薪招聘优质教师、引入先进的教学资源,都是要花钱的。政策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为非营利性质,当然不排除很多投资人有教育情怀,但资本大概率来说还是逐利的,有多少投资方会不计血本长期投入?综上所述,办好一所民办学校,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挑战巨大。

家长要明白,教育不是简单的满堂闷灌、回家刷题。目前,公办学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资源、教育实践等方面,相对处于引领者和输出者地位。以往“名校办民校”诞生的多数民校之所以优质,是因为他们大多背靠公办名校,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教材教案、教育资源等方面有公办学校输入和共享,使得学校整体实力能保持在高水准。但今后,这些民办学校要独立发展,办学水准有待市场检验。(记者 蒋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