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结束后,安禄山的地盘上崛起的三位节度使李宝臣、田承嗣和李怀仙,他们曾经是战友,在安禄山和史思明麾下对抗中央,投降后成了同事,官一样大,管理着一方百姓。
因为同样的经历,住的地方相隔不远,有共同语言,三人走的很近,甚至儿女也会相互结婚,成了亲家。
结盟的意义是为了增加与中央的谈判筹码,朝廷奈何不了他们,这样的平衡持续了近二十年,直到新皇帝登基,节度使们也老了,把权力交给了下一代,在那个权力交接的敏感时期,皇帝决定将河北三镇的权力收归国有。
在这一波动乱里,有一个节度使的身份很特殊,因为在一群北方汉子中他来自南方,是襄阳节度使梁崇义。
今天历史崔要介绍的人物是唐德宗派来专门对付梁崇义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他是按照圣旨办事的忠臣,在平叛的过程中却忽然调转了枪头,搞独立做皇帝了,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聊下面的话题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节:
1、河北的李惟岳打响了唐朝藩镇割据的第一枪
2、来瑱,唐朝的节度使为什么升官都不愿意回朝廷
公元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河南许昌,这里曾经是曹魏时代的首都,刚刚打完胜仗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的三万部队就驻扎这里,李希烈接到命令,要求他北上,镇压淄青节度使李纳。
在李希烈的办公桌上放着三封信,一封是来自皇帝唐德宗的圣旨,一封是来自淄青节度使李纳的求和信,还有一封是来自范阳节度使朱涛的。
前面的两份用意李希烈很清楚,李纳的盟友李惟岳已经被杀了,自己被围在了山东出不去,只能等待救援,李希烈在意的是第三封信,信的主人曾经也是奉命征讨叛乱的先锋,然而却是他救了李纳。
这个人,叫朱涛。
李希烈从小生活在辽宁省的西部,是叔叔李忠臣带着他加入了安禄山的部队,755年参加了安禄山的叛乱,身份是待在叔叔身边的侍卫队长,757年安禄山被杀后,跟随叔叔投降了朝廷。
安禄山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儿子安庆绪还活着,加上镇守范阳大本营的史思明,李希烈的工作变成了讨伐曾经的同事。
各为其主,也谈不上多大的感情,李希烈作为李忠臣身边的小弟,没有什么朋友,如果非要说认识,只有其他大帅府上的养子,因为身份相似有聊过几句,真正到了战场上,是该打打该杀杀,没什么好留情的。
公元762年,李希烈忽然得到命令,要跟着叔叔李忠臣去南方,因为他的这个叔叔被朝廷任命为淮西节度使。
李希烈记得很清楚,淮西的前节度使在河南对抗史思明的时候,被围困在了城堡中,因为救援迟迟没到,在抵抗了一个月后投降了史思明,淮西节度使这个位置就空了出来。
叔叔当上了节度使,对李希烈来说是个好事,因为他获得了更多单独带队的机会,他对抗过史思明的部下,镇压过其他军镇的叛乱,随着军功的积累,在淮西的职位也是越来越高。
但是这个时候,在淮西,却传出了不和谐的声音,自己的那位叔叔因为贪恋女色,把属下的老婆给强奸了,还处死了来闹事的部下。
这件事被李忠臣以暴力手段给压下来了,表面上没人再敢说什么,但是在暗地里,这些年有关李忠臣私扣奖金私扣工资的传闻越传越烈,到得最后,反对李忠臣的人形成了一股势力。
李希烈依旧记得,当他带着一大批军官出现在叔叔李忠臣的大帅府上时,叔叔那惊愕的眼神。
史书记载,李希烈并没有杀掉他的叔叔,李忠臣跑到了长安,只是没有任何实权,成了一个闲散的官。
继续说李希烈,他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在李忠臣被赶走后,李希烈受到部下拥戴,成为新的节度使,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他公平。
有功就赏有过就罚,罚的越狠,赏的就越重,李希烈自信比他的叔叔更适合做这个节度使,凭借的就是这四个字:赏罚分明。
李希烈手里的第三封信,是范阳节度使朱涛写的,上面只讲了一件事:只要愿意合作,朱涛加上被讨伐的李纳,都尊李希烈为大哥。
公元781年,承德节度使李宝臣要死了,临走前给唐德宗上书,请求将节度使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李惟岳,皇帝不同意,结果引发了四镇冲突。
四个军镇分别是承德、淄青、魏博,还有远在襄阳的山南东道。
范阳节度使朱涛负责的是镇压河北藩镇,而李希烈负责的是襄阳,他的对手叫梁崇义。
在来瑱进入中央被赐死后,原部下梁崇义顺利接班,进入领导层,为了巩固地位,联络远在河北的其他三镇,形成上下呼应的防御体系,和中央抗衡了十九年,直到唐德宗继位。
唐德宗很有魄力,在李惟岳联络其他三镇的第一时间,李希烈就接到了来自朝廷的紧急命令,要求他镇压梁崇义。
战争结束的比预料中还要顺利,三个月时间,襄阳被攻克,梁崇义兵败自杀。
李希烈拿着朱涛的信,回想起战争结束后,朝廷派遣宦官给他的赏赐,官升了,但是太监们不知道什么原因,对他送的金银财宝不再感兴趣,李希烈第一次觉得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节度使的位置,李希烈已经坐了三年了,在这三年里,李希烈完全享受在上位者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他不想失去这一切,不想像他叔叔那样,去往京城,看别人眼色生活。
身边的军师说的很清楚,一旦皇帝一纸诏书将李希烈召回京城,他就会失去所有的一切,成为一无所有的平头老百姓。
李希烈在书房里思考了三天,随后叫来秘书,起草文件,将书信分别送给唐德宗、李纳、朱涛、田悦。
公元782年秋天,李希烈宣布与李纳朱涛等人结盟,自封为天下都元帅,起兵反抗朝廷。
李希烈选择叛变的时机,是在秋天,这个季节唐朝的精锐骑兵待在边境,需要防备吐蕃、契丹等部落的抢劫。
秋天以后马上就要入冬,草原上一旦进入冬天,就只能躲在帐篷里,所以在秋天要准备大量的食物,因为唐朝不再强大,所以吐蕃契丹等草原部落,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大部队浩浩荡荡的开到中原腹地。
半年后,到了公元783年,唐德宗才决定在防备契丹的朔方军镇调出几万人马,进入中原,镇压李希烈、李纳等人,这是一次从北到南的大范围调兵行动。
按照惯例,朔方的军队经过长安,皇帝会发表讲话,提前预备年终奖,期待军队可以旗开得胜,然而这次的劳军行动却搞砸了,导致的结果是,唐德宗被赶出长安去了奉天。
虽然还在陕西,但是对唐德宗的打击太大了,后来的岁月,使这位英明皇帝不再相信大臣,不再相信武将,因为在他逃难的日子里,在身边,始终陪着皇帝的,只有太监。
究竟李希烈的结果怎么样,朔方军队为什么会对皇帝不满,唐德宗如何再次返回长安,请继续关注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