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3台无人机出现在淮南市谢家集区杨公镇前瓦村的稻田上空,青源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友青一边操作无人机喷洒农药,一边告诉记者:“推进‘大托管’后,农场2200多亩水稻飞防作业,3天内就能完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悠悠万事,粮安天下。淮南市在全国首创“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将小田并大田,有针对性地破解当下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存在的土地细碎化、农村“空心”化、规模经营难、良种良法推广难等问题,为回答“谁来种地、怎样种地”作出了积极探索。

村里稻花香 土地“零抛荒”

眼下,淮南市乡村田野里,水稻正处于抽穗扬花期。9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凤台县杨村镇店集村的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看见种植基地里的水稻长势喜人。

“今年小麦单产再创历史新高,亩产突破600公斤。全村近5000亩托管水稻成功抗旱,相信会有一个好收成。”合作社负责人陈宏斌告诉记者,自从有了农业生产“大托管”,全村土地实现了“零抛荒”。

按照“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淮南市引导农户将土地“委托”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将土地“委托”给农业生产服务主体生产经营,同时协调生产要素、社会化服务“跟进”,引入保险“托底”,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和农民增收。

在开展“大托管”前,寿县抛荒的“冬闲田”最多时近120万亩。“冬闲田”实行单季托管后,去年小麦平均亩产460公斤,稻麦轮作平均产量创新高。

寿县小甸镇杨圩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张宇告诉记者,合作社已经托管5523亩土地,准备继续扩大3000亩种植规模。

“补丁地”聚成“整块田”,分散自耕变为规模经营,粗放管理走向精细调控。淮南市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先后入选2021年度“中国改革二十大案例”“安徽省十大改革案例”。

有了“农管家” 种粮心不慌

“有了‘农管家’,种粮心不慌。”这是淮南市谢家集区杨公镇黄圩村种粮大户宗河的切身体会。9月1日,农技人员张科新来到宗河的700亩托管稻田里,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

在农业生产大托管“221”模式中,“农管家”承担了像“保姆”一样的角色。淮南市坚持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创新组建安徽农管家农业服务公司,全程参与“大托管”各个环节,成为协调服务各方、实现闭环管理的关键一环。

在“农管家”的指导下,凤台县瑞耕粮食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刘兴杰选种“皖垦麦22”品种,他托管的1190亩小麦获得丰收。

刘兴杰向记者坦言:“依托‘农管家’,从种子、化肥到销售渠道,很多事情都变得简单了。”

“我们开发了‘淮南市农业生产大托管网络数字平台’,实现产量测算、受灾定损、土地撂荒等‘一张图’管理。”农管家农业服务公司总经理助理向杰说。

“农管家”平台还接入银行、保险、农资农技等服务平台,实现贷款申请、保险理赔、农技农资服务在线咨询等功能通过一个App全搞定。

借助“大托管”,淮南市有效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农忙回家抢种抢收”的后顾之忧。凤台县杨村镇店集村75岁的农民苏孝田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儿媳都在外地打工,靠着“大托管”,家里的22亩地不仅没有抛荒,每年还增收4万多元。

扩大覆盖面 形式多样化

“我们村的农户托管给村集体经济组织3400多亩耕地,一年下来,村集体分红13.6万元,农户分红20.4万元,经营主体分红34万元。”盘点去年农业生产“大托管”带来的经济效益,毛集实验区焦岗湖镇臧巷村党总支书记臧贤伍开心地告诉记者。

淮南市在推行“大托管”的同时,引导村集体拓展农业产业链条,进行产业规划。2021年,该市363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平均增收20万元以上。

“通过‘大托管’,将田垄整平,既增加了100多亩耕地,也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杨公镇前瓦村党支部书记王军告诉记者,“大托管”模式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2021年以来,淮南市8个县区全面开展全程托管、单季托管、代耕代种等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大托管”,实现农田规模化、经营统一化、耕作机械化、服务精准化,服务耕地面积达220万亩,预计到2022年底将扩至300万亩,占比超60%。

“发起于凤台县杨村镇的‘大托管’改革,与40多年前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改革一样,都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实践。”淮南市委书记任泽锋告诉记者,该市将结合村庄规划,按照精耕细作的思路,进一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全覆盖推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