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的加速推进,今年以来,多地在推动优质企业上市方面,给出了更为具体的量化指标。

如近日广州市发布的《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称,广州将实施上市挂牌“科创领头羊”工程,争取5年内推动不少于60家科技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而在此之前,广东省于去年10月份发布的《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曾明确,力争到2025年,新增上市科技型企业200家。

国信证券高级研究员张立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型企业。对于地方经济而言,通过推进科技型企业上市,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畅通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的高水平循环,从而实现产业调整、区域发展和新经济增长等多重目标。

事实上,《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共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明确提出,要推动企业上市。其中,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海南省、陕西省这七个省份,更是提出了明显的量化指标。

具体来看,今年浙江省力争新增上市公司70家,安徽省力争新增上市企业30家,江西省力争新增上市公司12家,河南省拟新增上市企业20户左右,湖北省拟新增上市企业20家,海南省力争新增上市公司1家-2家,陕西省拟新增上市企业12家。也就是说,仅这七个省份,今年有望迎来166家上市“后援团”。

在张立超看来,当前各地积极推进企业上市,一方面是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需要,使其能够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推进企业上市,能够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供给、成本补偿和风险分担功能,提升金融资源供给与实体融资需求的适配性。当然,对于企业自身来说,通过上市发行也能为企业研发活动提供低成本的长期资金,增加创新资金的“活水”供给。

除了推动企业上市外,“专精特新企业”同样成为今年各地“两会”的重要关键词。其中,北京市提出,要“全力支持新三板改革,用好北京证券交易所,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培育推动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辽宁省提出,“实施企业上市五年倍增计划,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融资”。

钜融资产投资部总监王雷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海外经验来看,传统制造业强国均有一大批“小巨人”企业,且在细分行业内的竞争优势突出、技术全球领先,占领细分市场绝大部分份额。对于我国来说,培养“专精特新”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可谓恰逢其时。其中,资本市场无疑能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更为丰富的融资渠道,助其完善公司治理,便于扩大企业影响力。

据记者统计,除北京市和辽宁省外,今年亦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明确表态,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其中,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出了具体的数量指标。

华辉创富投资总经理袁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学等新兴产业代表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和未来。由于现代新兴产业的产业链普遍长且复杂,产业链中的很多节点具有科技含量和研发投入高、需求规模不大但稳定、相关企业经营业绩良好等特征,相关经济体会因此催化一批专业发展、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不管是从自主可控还是从效率提升的角度,我国都需要、也有条件培育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涵盖产业链重要节点的科技企业。

在袁华明看来,中国经济体量的持续增长以及国内经济转型升级趋势是“专精特新”企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而产业政策和包括注册制在内的资本市场改革,则为国内“专精特新”企业进一步提供了加快发展的催化剂。总的来说,各地加大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和支持,有望进一步解决国内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