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如何为中小企业提供满足其自身需求的优质金融服务,同时将服务覆盖至企业全周期,是湾区金融业正着力探索的重点。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大湾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强力支持。

日前,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在参加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国际金融论坛时表示,大湾区金融发展目前呈现出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强劲且具有独特优势。

具体来看,跨境金融、科创金融等是大湾区内部最具有潜力的领域,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最佳着力点。当前,如何为中小企业提供满足其自身需求的优质金融服务,同时将服务覆盖至企业全周期,是湾区金融业正着力探索的重点。

进一步嵌套跨境金融体系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到2035年大湾区将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规划,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三年多来,大湾区各类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相关试点及创新不断。

根据央行广州分行介绍,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在不断推进。2022年年初率先在南沙自贸片区推出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免于登记、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优化新型国际贸易结算等13项试点举措,支持南沙建设高水平开放门户,以高水平开放促进稳外贸、稳外资,增强外贸外资发展韧劲。截至10月末,上述各项试点效果良好,试点业务规模突破百亿,达104.3亿美元。

在支持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领域,金融创新步伐亦在加快。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境内投资和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境外投资试点在南沙自贸区落地,实现更高水平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截至10月末,已有6家企业取得QFLP试点资格,获批额度148亿元人民币;3家企业取得QDLP试点资格,获批额度2.6亿美元。

今年6月,ETF正式纳入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促进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共同发展;7月,香港与内地“互换通”业务正式启动,通过两地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连接,便捷地完成人民币利率互换的交易和集中清算。

得益于地理优势,深圳与香港正在多个金融领域也开展合作。2021年深圳跨境人民币收付规模突破3万亿元人民币,人民币在深圳跨境本外币收支占比提升至47.5%,人民币已成为深港间第一大跨境支付货币。此外,跨国公司本外币合一资金池、本外币合一账户体系试点等重大金融创新项目在深圳率先落地,深圳赴香港首次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未来深港两地在人民币跨境使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2年,前海在深圳率先启动QFLP试点,目前,前海注册的QFLP管理企业已有111家,其中港资企业占全市九成;QDIE管理企业51家,全市24家港资企业均落户前海;全市6家港资WFOE PFM企业也均落户前海,已经成为大湾区资金联通最重要的枢纽之一。

更多的互联互通创新也正在推进。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此前表示,香港金管局正与银行业界加紧联系和沟通,听取在拓展两地业务的堵点痛点,并探讨深化大湾区金融合作的建议。

随着两地金融迈向更高水平的互联互通、往更深层次的对接,业界普遍认为可探讨两地“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深化,使两地银行可以更好地服务客户,为两地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选择和更好的服务体验。

“我们正研究具体建议,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便民利商的前提下,如何推动大湾区金融便利和创新,让香港银行更好地服务内地企业和个人客户。”余伟文称,正探索便利大湾区跨境资金流通,包括完善跨境资金池安排,让大湾区内的中小企业集团更方便管理跨境资金流动性。

科创金融全链条护航中小型企业

综合优势发挥下,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实力凸显。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粤港澳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

三年发展间,科创在粤港澳大湾区越发活跃。据科技部数据,2021年,大湾区内珠三角9个城市的研发支出超36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预计3.7%,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5.7万家,专利授权量预计达7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预计超10万件。

企业是科创的物理载体,科创型(中小)企业群聚发展下,粤港澳大湾区科创金融服务需求凸显。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正在积极探索,如何为科创型中小企业提供不同阶段的优质金融需求,同时将服务覆盖至企业全周期。

一直以来,因“轻资产”,具有技术优势但却处于商业化初期等特性,科创型中小微企业融资成为世界难题。此外,相较规模以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往往因为成立时间较短、研发投入较高、有形资产较少等困扰难以取得足额授信,继而对企业的接续发展和机遇把握造成限制。

为大湾区小微企业赋能,是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的重点支持方向。为此,建行近期正在推行新金融行动,如针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普惠金融平台,通过风控智能化手段,精准发现小微企业,也让小微企业需要贷款时能及时得到银行的响应。通过科技手段提量扩面,让更多小微企业得到银行信贷的支持。

兴业银行推出“技术流”评价体系,即相对于以企业财务状况为依据的“资金流”评价体系,将数据作为企业的“第四张报表”,从科创企业人才队伍、科技资质、知识产权等15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分。根据打分结果,给予科创企业“技术流”评级,并在客户准入、授信流程、授权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实行差异化政策。

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陈光辉此前在采访中表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广州开发区已成功打造出全国第一条贯穿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基金—质押融资—证券化—上市辅导—海外保险”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链,进一步赋能创新主体,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广东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保持较快增长,增速高于全国,同时也高于同期广东经济名义增速,占全国增量比重高于广东经济占全国份额,表明广东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稳固、合理充裕。

在支持科技创新层面,截至2022年11月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共支持辖内22个高新技术项目,投放金额达52亿元,拉动总投资约680亿元,目前已经形成实物工作量超23亿元。

在支持实体经济与高科技企业方面,保险资金也加速入局。数据显示,保险资金投资广东先进制造业、能源及“两新一重”等领域超3200亿元,占比16%。此外,保险资金以债权、股权、资产支持计划等形式支持广纸集团环保迁建、潮州燃气热电、广汽埃安A轮融资等绿色项目,助力广东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