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资本寒冬”一词在生物医药领域被频繁提及,“寒冬”之下,生物医药企业募资困难、投资困难。


(相关资料图)

从资金层面便可见一斑。2022年上半年VC/PE,美国募资总额上升17%达到2000多亿美金,投资数量上升14%,投资金额达6000多亿美金上升3.6%。我国募资总额下降10%,投资数量下降了30.9%,投资金额下降了54%。

而医疗健康产业是深圳“20+8”产业集群重点之一,为破解募资难题,助力产业发展,深圳市日前公开征集“20+8”产业基金第一批基金管理人。这是继今年6月深圳出台“20+8”产业发展政策后,深圳按照“一集群一基金”思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关键一步。在第一批遴选中,合成生物与生物医药产业位列其中。

1月7日,在深圳创投日“医疗健康产业创新与投资机遇分享”专场中,记者对话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于建林。作为中国首家提出“主题行业投资”理念的投资机构,高特佳专注于医疗健康产业投资。

于建林向记者表示,高特佳也在积极准备和申请“20+8”产业基金第一批基金管理人,“‘一集群一基金’的布局核心是要带动相应产业发展,产业培育,产业引进可能是重点方向。这类投资思路使得投资机构能够更加聚焦,在产业发展、引进、培育及科学家、人才引进方面发挥较大作用。”

深圳布局“一集群一基金”,投资机构如何参与其中?

南方财经:目前深圳针对20+8产业推出了“一集群一基金”的布局,第一批面向合成生物和生物健康公开遴选基金管理人,这个投资思路对深圳合成生物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有哪些助力?高特佳是否参与其中?

于建林:深圳、珠三角、大湾区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因为产业链配套、行业基础比较强,但在生物医药领域,和长三角、京津冀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深圳重点发展“20+8”产业,第一批针对生物医药和合成生物产业公开遴选基金管理人,一方面明确了落地区域,如合成生物落在光明区,生物医药落在坪山区,这些区本身就具备产业发展基础。

另一方面,这些产业都需要产学研、资方各方面发力,去迎头赶上。“一集群一基金”的布局使得投资机构能够更加聚焦,在产业发展、引进、培育及科学家、人才引进方面发挥较大作用。

我们会积极申请上述基金,因为高特佳专注医疗健康大赛道,依托我们的生态圈优势和资源,在这些领域都有很多布局。对于基金管理人而言,一定要有较强的产业布局,未来会在投资、孵化,产业引进方向等方面具备优势,快速实现基金的投资目标和策略。

南方财经:高特佳的在管基金数量较多,LP数量较多且构成多元,不仅有政府引导基金、国资机构,也有产业资本、上市公司和个人投资者,高特佳如何有效维护不同种类和诉求的LP?

于建林:一方面,我们会对投资人进行分类,有些是倾向于成熟型项目,有些是倾向于早期项目,因为投资风险和收益永远是匹配的,所以我们也会根据投资人属性进行相应基金的设计和发行,给他们匹配到比较合适的基金。

同时也会与LP进行良性互动,满足相应诉求,比如产业诉求,跟投诉求,当期收益诉求。此次,“一集群一基金”的布局核心是要带动相应产业发展,产业培育,产业引进可能是重点方向。所以我们在申请这些基金时,同时也在考虑高特佳已有甚至是独有的一些生态圈资源,如何更好去匹配当下基金的策略及目标,我们已经行动起来,正在梳理项目清单,未来哪些项目能够根据政策要求迅速落地在深圳开展业务,这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方向。

更多关注早期及创新属性较强领域

南方财经:高特佳是较早在业内提出“主题行业投资”理念的投资机构,这种投资理念与“投早,投小,投创新”的模式是否相契合?

于建林:高特佳是中国较早提出“主题行业投资”的投资机构,我们从2010、2011年就开始进行调整,专注医疗大健康投资。这是基于对行业的整体认知,包括中国市场、医疗环境、发展阶段等,目前国内仍然存在大量没有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药品、医疗器械、耗材的可及性还不够,同时公众的医疗健康意识和支付能力在近些年都获得了明显提升,这些使得我们对这个赛道充满信心。

当然,中国目前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存在较多发展瓶颈,如医疗用高值耗材,包括影像等,仍被国外进口厂商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中国在国产替代、自主可控方面存在很大空间。

此外,从新兴产业赛道来看,如合成生物学、细胞基因治疗、脑科学等赛道,还处于整个行业的早期阶段,目前的基础研究正在不断向应用研究转换,能够尽早应用到临床当中。这也使得我们会关注这些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赛道,开发相应的基金去进行布局,使得基金属性能够匹配这些赛道的发展阶段,我们既要对投资人负责,也要使在投资过程中匹配科学家的诉求,匹配企业家的诉求,作为资本方,我们也有耐心会陪伴他们一起成长。

南方财经:高特佳目前会更关注医疗健康产业的哪些投资阶段和环节,整个产业链有哪些投资机会?

于建林:高特佳专注医疗大健康投资,我们就深耕这一个行业,在投资阶段方面比较丰富,从早期天使轮到成长型的VC,再到成熟期的PE、并购,甚至包括控股型投资,都有涉猎,所以是全产业链投资。

当然因为随着港股“18 A”(指港交所《上市规则》中“主板上市规则”的第十八A章,“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以及科创板的加速,使得很多没有盈利的医疗创新企业和器械企业的能够更快上市。所以目前来讲,VC和PE的划分就没有那么清晰。

另外,前几年由于资本市场资金的丰富,对医疗健康赛道的看好,使得这个行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泡沫,我们现在会把关注点更多放到早期及创新属性比较强的领域,比如靶点的创新、适应症的拓展等方面。对成熟期项目的判断或布局会更谨慎一些。

集采背景下,更关注企业成本管控及出海能力

南方财经:在集采的大趋势下,医疗器械产业有哪些投资机遇和挑战?

于建林:集采的推进速度是非常快的,目前来看集采没有“禁区”了,没有不能集采的赛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投资会更加审慎。面对集采,企业短期来讲可能是阵痛,因为马上就要面临价格的大幅下滑,但从长期来看,会利好行业的健康发展,毕竟是“腾笼换鸟”鼓励创新。

医疗器械行业的集中度非常分散,企业规模都比较小,附加值较低。但通过集采,高附加值、创新属性较强的企业会成长起来。从目前的集采政策来看,还是鼓励创新,很多医疗器械、药品等实际上会存在一定的政策宽松期,一些创新的医疗器械实际上是免于集采的,这实际上就回到了企业是否在真正创新的问题。

同时在集采的环境下,我们也会更看重企业的成本管控能力,也非常关注企业的出海能力,包括海外渠道,海外销售经验,因为集采需要保证“量”,保证企业的运营能力,未来企业要取得比较大的利润空间,还是要瞄准全球市场。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