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季节性因素和信贷靠前发力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4月金融数据总体偏弱,但市场对此已有预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根据人民银行5月11日发布的数据,4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7188亿元,同比多增649亿元;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0.85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初步统计,2023年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2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729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前三个月“狂飙”的存款数据止住了增长势头。4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4609亿元,同比多减552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
分析人士表示,历年4月份均为信贷投放“小月”,而且前3个月信贷的连续超预期表现也透支了后续信贷投放的潜力,4月份后信贷供给的边际意愿有所回落。居民存款4月份减少也属于季节性特征,但今年下滑幅度明显高于去年,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储蓄意愿下滑,这可能与居民风险偏好回升、消费回升以及存款利率下降有关。
专家建议,未来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在部分领域,政策应有针对性地加码以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和预期,加快推动宏观经济整体性转好。
季节性因素与信贷投放节奏
影响4月新增信贷
4月份,信贷数据总体偏弱,但市场对此已有一定预期。4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7188亿元,同比多增649亿元。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4月份信贷增长略显乏力,融资需求仍待提振。“7188亿元”对标去年低基数增长有限。整体看,历年4月份均为信贷投放“小月”,而且前3个月信贷的连续超预期表现也透支了后续信贷投放的潜力,大行信贷靠前发力目标基本完成,4月份后信贷供给的边际意愿有所回落。
明明表示,在需求方面,经济复苏速率再度放缓。PMI等数据的回落反映企业部门实际融资需求的改善幅度不及预期。居民部门依然是短期贷款较强、中长期贷款较弱,反映居民消费意愿提振,但短期内仍难以解决居民收入修复有限、购房意愿低迷等根本问题。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也认为,由于4月份是信贷投放的“小月”,一季度人民币贷款超常规增长10.6万亿元后,4月份人民币贷款增速放缓符合预期。
分析4月新增信贷数据偏弱的原因,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主要受三方面因素驱动:首先是季节因素,4月份信贷、社融数据往往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回落;其次是居民楼市销售偏弱,4月份居民中长期贷款减少,同比少增;最后是银行调整信贷投放节奏,今年政策靠前发力,4月份银行对信贷投放节奏进行了一定调整。
数据显示,4月份,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683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09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669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280亿元。住户贷款减少241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255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1156亿元。
董希淼表示,从信贷结构看,4月份人民币贷款增长主要贡献项仍然是企(事)业单位贷款。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6839亿元,占人民币贷款增量的95.1%,信贷需求“企业强,居民弱”现象仍未改变。
“要理性看待4月份住户中长期信贷下降。”植信投资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马泓表示,尽管4月份居民中长期信贷余额环比减少1156亿元,但无需对个人住房贷款感到担忧,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可能略为滞后1-2个月释放个人住房贷款。4月份居民中长期信贷减少,可能也与商业银行于3月份释放了较多房地产贷款有关。总体看,高频数据表明房地产市场复苏的趋势比较清晰,商业银行可能会滞后1-2个月释放个人住房贷款,预期5、6月份居民中长期信贷恢复增长。
4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4609亿元,同比多减552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408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028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912亿元。
对此,明明表示,居民部门存款近几年4月份均会减少,属于季节性特征,但今年下滑幅度明显高于2022年,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储蓄意愿下滑。这可能是居民风险偏好回升、消费回升以及存款利率下降所致。非银存款增加反映有增量资金流入金融市场,可能与4月金融市场表现较好有关。另外,政府存款多增,主要源于4月税期下企业集中缴款。
周茂华表示,4月份居民新增短期贷款同比多增,住户存款同比少增,意味着居民减少储蓄、增加消费贷款,反映居民消费信心和需求在较去年4月份有了明显改善。同时,企业信贷需求仍保持旺盛,短期和中长期新增贷款继续保持同比多增态势,反映国内企业对经济复苏前景保持乐观。
“M2-M1”同比增速差收窄
居民风险偏好修复
初步统计,2023年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2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729亿元。
“非标融资持续修复,企业债融资同比下滑。”明明表示,4月份,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正增长,反映出监管压力持续减轻,非标融资在合理范围内得到支持;未贴现汇票规模减少,主要源于商业银行通过票据冲量信贷的行为,票据融资高增对未贴现承兑汇票形成挤出。
此外,数据显示,4月份企业债券净融资2843亿元,同比少809亿元。明明认为,一方面,经过一季度信贷稀释后,企业发债意愿不强;另一方面,偿还规模较高会拉低净融资,在地方融资平台积极化解债务背景下,部分城投债开启提前偿还。
数据显示,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0.85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
董希淼表示,从货币供应看,4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4%,增速虽然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但仍然比上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这表明稳健的货币政策仍然较为有力,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没有减弱。
明明表示,“M2-M1”同比增速差收窄,反映居民风险偏好修复。4月份,M1增速小幅回升,反映企业银行账户中资金逐渐投入生产,但复苏进程相对温和;居民储蓄意愿下滑、信贷供给放缓叠加去年4月份的较高基数,4月份M2增速延续回落但仍维持在相对高位。
稳定预期和信心
避免政策“急转弯”
周茂华表示,结合4月份金融数据、通胀数据和制造业PMI数据来看,目前国内消费和内需偏弱仍是主要矛盾,经济处于修复性恢复阶段。未来宏观政策有望延续偏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并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促进经济稳步恢复的同时推动高质量发展。
他预计,下半年货币政策不会出现“急转弯”,将延续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在保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情况下,更加侧重于结构性工具,突出支持重点。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表预计,后续社融增速可能小幅回落。未来一段时间的货币政策将以结构性政策工具为主,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精准有力,与加力提效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
董希淼认为,一季度以来,宏观经济虽然有所恢复,但经济恢复态势较为疲弱且存在结构性矛盾,小微企业仍然较为困难,居民部门信心和预期仍然不稳。他建议,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对前期政策措施如普惠小微支持工具等,是否退出、合适退出应该统筹考虑、审慎安排,总体而言不宜过快退出。在部分领域,政策应有针对性地加码,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和预期,加快推动宏观经济整体性转好。
“如果政策贸然转向,支持小微企业和居民部门的措施快速退出,将可能影响企业和居民的信心和预期,对经济恢复带来伤害,不利于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董希淼说。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