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算力和人工智能成为资本市场持续关注的热门话题。
作为投资界新星,过去7年,联想创投一直沿着从物联网(IoT)到边缘计算、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这条主线投资,总计投资了230家公司,目前已上市的有15家。
(资料图)
日前,在接受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时,联想创投总裁贺志强认为,保守而言,未来10年世界对算力的需求,还有100倍增长空间,其最重要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对算力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联想创投的主要投向是应用导向的大算力。
在贺志强看来,从产业发展周期来看,大的产业浪潮持续十年左右之后,市场竞争格局就基本稳定下来了。目前,联想创投正在探索原始创新突破的机会,公司有一个专门的团队关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以把握下一波产业机会的脉搏。
对于新技术和新产业,贺志强认为不要同过去类比。每一个产业发展的模式、节奏、思路都不一样。所以,在项目上会时,联想创投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不要类比,一定要讲事实、讲数据。
合成生物学正在从研究阶段演变到产业化前夜,从原始创新的研究变成今年投资的赛道之一。合成生物学有两方面的机会,一方面是制药,另一方面是材料或食品,这是非常大的产业变革的机会。
对于人工智能,贺志强认为,从大的行业来看,AI赋能各行各业会带来非常大的机会。自成立以来,联想创投就在寻找“AI+X”的公司和创始人,既要懂AI,又要懂垂直行业。
以下是此次访谈的全文。
侧重应用导向驱动的大算力机会
中国基金报:联想创投较早切入了包括算力在内的科技领域,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贺志强:以前,我在联想集团做了20多年的CTO(首席技术官)。在收购IBM之后,我带领团队每年要做联想技术展望LTO(Lenovo Technology Outlook),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2015年,LTO讨论得出一个很明确的方向性结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浪潮要来了。
后来,我们总结归纳,将这些核心技术串成一条主线,即数据从物联网(IoT)、边缘计算、云计算、大数据到人工智能,这五个核心技术会赋能到各行各业。
我当时在公司内部讲了,很多人都不理解“边缘计算”,认为云计算的算力已经足够。但我认为,数据智能赋能各行各业,必须要先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且可控,之后再上传到云端,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最终赋能优化整个产业。
在2016年,我们就提出智能互联网的概念,也即现在大家说的产业互联网。
过去7年,联想创投一直沿着这条主线进行投资,但在2017年底、2018年初,做了微小的调整,开始投芯片半导体。投芯片也有一个初心,当时认为芯片这么大的市场,如果完全依靠海外,不是长远之计。过去一年,我们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主要是2017/2018年投资的芯片企业。
中国基金报:算力需求还有多大增长空间?将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贺志强:保守来说,未来10年世界对算力的需求,还有100倍增长空间。
最重要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对算力的需求越来越高:车载、数字人、大模型、IoT、ARVR、机器人等。要满足未来算力的需求,需要体系架构的创新和端边云协同的支撑。
我们现在的投向主要就是应用导向的大算力。所谓应用导向,就是算力支撑起来的应用导向的芯片设计,这已经到了突破的临界点,机会非常大。比如车载计算将会是未来非常大的算力需求应用场景,从2018年开始,联想创投天使轮投资了智能驾仓芯片处理企业芯驰科技,后面持续不断布局,已经投资了7家车载计算相关企业。
中国基金报:算力大幅增长带来的最大机会是什么?
贺志强:算力大幅增长带来很多机会,从芯片、应用、甚至能源等。
芯片现在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行业,格局基本已定。但由于国际关系变化,出现了国产替代的机会。另一方面,芯片也有很多其他机会,如存算一体、多元异构、RISC-V等,这些都是体系架构变化之后带来的新的芯片机会。
应用方面的机会,可能爆发性更强。像新能源汽车,一旦爆发就非常巨大,因为靠近用户端。再比如智慧医疗,以及大模型带来新的应用机会。如果应用真的突破了,有10亿用户,那就是非常了不得的市场规模的突破。
此外,算力大幅度增长,对于能源的需求非常大,这就涉及到新能源的增长及新能源和传统能源之间关系的变化。
中国将诞生伟大的芯片公司
中国基金报:在联想创投投资的公司中,芯片企业是不是最多?
贺志强:我们其实投资的硬核科技领域的公司比较平均。
大算力最底层是芯片,目前布局了四十多家企业。
人工智能也是我们一直在投的方向,在行业最冷的时候,当时寒武纪股价持续下跌。
但是我和团队问了自己三个问题:第一,AI对算力的需求,是不是真实需求;第二,中国能够做出AI算力,真正商业化、规模化的公司究竟会是哪家;第三,国际环境是否还会持续变化。把这些想清楚了后,我们就坚持做时间的朋友。
另外,对于这些技术赋能行业带来的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智慧金融,以及机器人、AR/VR等终端,我们也一直在投资。
中国基金报:在桌面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美国诞生了一些伟大的芯片公司,如英特尔、英伟达等。在智能互联网时代,中国能否诞生类似伟大的芯片公司?
贺志强:中国将会诞生伟大的芯片公司。
寒武纪已经很了不起,是全世界第一个发明NPU(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的团队。以前,AI神经网络的计算靠CPU或GPU。但寒武纪的两位创始人研究后认为,神经网络计算可以单独设计一块芯片,功耗更精、效率更高,他们称之为大电脑,他们是真正的NPU的发明人。就这一点来讲,寒武纪已经很厉害了。现在谷歌NPU团队的领导者,就是以前寒武纪研发团队的一员,后来回到了谷歌。
此外,还有很多新的机会,如量子计算,中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和发达国家处于并跑阶段。我们去年才开始投量子技术,虽然现在离产业化还有距离。但目前量子计算做一些专用的计算没有问题。
投资新产业一定要有新思维
中国基金报:在你看来,投资新产业一定要有新思维?
贺志强:我的核心观点是,对于新技术和新产业,不要同过去类比。移动互联网时代,往往通过烧钱模式来获取用户。很多科技公司也想通过类似方式发展,但并不成功。每一个产业发展的模式、节奏、思路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在项目上会时,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要类比,一定要讲事实、讲数据、讲分析。
中国基金报:你怎么看量子计算的产业化?
贺志强:在投资核心科技的时候,怎么投资科技的产业化,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投资人不是投纯粹的research和paper。以量子计算为例,从产业化角度讲,仍处于探索阶段,面临以下问题:
第一,技术路径没有确定下来,现在至少有五条技术路径在探索。
第二,量子不是稳态的,而且还有说不清的量子纠缠的现象,很难稳定下来。
第三,正因为此,懂量子计算的工程师很少。软件工程师有1000万,做半导体的设计工程师大概有50-100万,量子计算一年有没有1000个博士生?可能没有。那真正懂量子计算的人就太少了,产业化就非常难。
不过,在一些专用的特殊应用中,量子计算已经没有问题了。
中国基金报:联想创投2016年就开始投AR/VR,现在来看,是不是早了一点?
贺志强:做投资真的是要有点初心和believing。个人电脑发明之后,人类身处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屏幕面前的数字世界。但是,目前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基本是分开的。
我们认为,AR/VR可能会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连接起来,AR有机会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如果诞生了一款AR眼镜,将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融合在一起,且用户体验非常好,应用场景会上一个大台阶。
因此,我们一直在投与AR/VR相关的技术。但技术门槛比较高,AR/VR大规模产业化的问题在于技术端,不在于应用端。
中国基金报:你不认为投早了?
贺志强:这些AR/VR项目发展都非常不错,我们一直在这个领域寻找确定性的投资机会,比如AR/VR光学模组等技术。这些技术除了AR/VR上面可以利用,别的地方也可以。
正探索原始创新突破的机会
中国基金报:人工智能和行业深度融合才有翻天覆地的大机会。现在还有什么行业应用,会有在行业上深度融合的发展机会?
贺志强:每个行业都会有。
三年前我们认为,AI会改变软件行业,尤其像CAD、EDA,所有的软件都有机会重写一遍。从大的行业来看,AI赋能各行各业会带来非常大的机会。
自成立以来,我们就在寻找“AI+X”的公司和创始人,既要懂AI,又要懂垂直行业。我们投资的中科慧远就是此类公司,这家公司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光学、感知等技术,解决了手机透明玻璃的质检问题,大幅度提升了行业效率。
中国基金报:联想创投正在寻找新一轮阶段性的突破机会。这是否意味着,联想创投的投资领域,正在跨出智能互联网的范畴,向其他领域拓展延伸?
贺志强:大的产业浪潮持续时间在十年左右,之后市场竞争格局就基本上会稳定下来。从投资角度来看,再投就没有那么热闹了。
比如,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就在2007年到2017年这十年。联想创投2016年刚成立时,我就跟团队说,大家回头看,移动互联网有没有什么机会。过去七年,我们没有投到一个移动互联网项目。
产业是有周期性的。我们从2016年开始投智能互联网,从2017年底开始投芯片。国产芯片替代的机会在今天看来已经不多了,或许到了2026年,包括国产芯片替代的机会可能都没有了。
联想创投现在正在探索原始创新突破的机会,在芯片领域有量子计算、存算一体、多元异构,都是以前没有做过的。
我们最核心的一个理念是,产业周期隔一段时间就会变化,对原始创新的定义是:大家没听说过的领域和项目。
原始创新的项目基本是从大学、科研院所出来。我们专门有一支团队,关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把握下一波产业机会的脉搏。
中国基金报:在原始创新投资方面,联想创投还覆盖了哪些领域?
贺志强:我们在原始创新投资方面有一个原则,不受20%比例的限制。
比如,前一阵子慢慢涌现出来的合成生物学,就是一个机会。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制药,另一方面是材料或食品,这是非常大的产业变革的机会。对于在这方面慢慢涌现出来的原始创新的机会,我们关注的项目越来越多。
这个行业性大机会的前提是,植物的基因库、材料的基因库分析得越来越透,具备相关数据基础。在此之上,又有了基因编辑的方法和工具平台,而以前则一直处于探索阶段。
也就是说,合成生物正在从研究阶段演变到产业化前夜,从原始创新的研究变成今年投资的赛道之一。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