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技术与教育数字化领域深度融合,将为教育的未来带来更多可能性。”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博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闵海波近日在受访时说。
这位学者表示,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在教育领域能够发挥重大的基础性作用,具体来说是实现“三个助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首先,助力解决中国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闵海波强调,把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引入教育领域,并不是削峰填谷、一味追求平均化,而是解决基础“从零到一”的问题。实践表明,在师资比较匮乏的地区,助力解决教育供给的效果尤其明显。
他举例说,2018年至2019年,宾果智能把机器人助教引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50个村幼点,辅助当地彝族老师进行推普工作,“显著提高了当地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
其次,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可以助力解决“因材施教”难题。闵海波说,机器人助教老师借助边缘计算与视频智能化采集与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对每个孩子进行实时评测。机器人还能辅助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此外,随着“青少年智能心理评测系统”在一些学校落地应用,智能化心理评测技术助力保护孩子身心健康。“我们以机器人为载体,通过共情化的语言与孩子进行沟通,预判、发现孩子的问题,提早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闵海波说。
在对技术手段赋能教育给予肯定的同时,这位长期深耕智慧教育领域的专家也注意到技术存在的局限。
“目前,人工智能尤其ChatGPT类型的技术存在三个局限。”闵海波分析说,第一是“不可控”,由于模型过于复杂,使得整个系统不可解释,因此导致系统不可控;第二是“不可信”,ChatGPT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经常基于一个不太确切的立论进行一些推理,最终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第三是“不安全”,由于支撑系统训练的数据浩如烟海,数据本身是否安全不可知。
闵海波认为,未来是人机共融、共生时代,人工智能是时代趋势,不会随着人们的主观意愿而改变。“人工智能对于传统教育的挑战将不可避免,我们应该积极拥抱新技术。”他说,应将教育中“人工智能”能够做的工作交给“ChatGPT”们去做,将教育中“人工智能”不能做的工作交给教师们去做。
他提醒,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师们更加需要基于“ChatGPT”们的加入而加快提升自我。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教育的本质并不会因数字化技术的介入而发生改变,教育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闵海波强调,无论是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还是教育数字化的战略,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回归教育的本质。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