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进展!知错就改,小天才接受消协整改建议对违规APP立即下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8月18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消协”与小天才公司召开“小天才T1儿童平板电脑问题整改沟通会”。三地消协建议小天才公司公布通告、采取根治措施堵塞使用漏洞、停止销售经营相关平板电脑、暂停相关宣传,并与消协组织建立投诉直通渠道。对三地消协组织提出的整改建议,小天才公司代表当场承诺全部接受。
此前,有消费者购买小天才T1儿童平板电脑,在应用商店搜索下载发现许多含有血腥、暴力、犯罪的游戏及广告,一度引发热议。
类似小天才平板电脑上的广告也频繁见诸其他学习类APP.暑假期间,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下载体验多款相关产品,发现个别机构,为了吸引用户和流量,或者增加变现,在运营策略上打擦边球,频繁推送成人婚恋广告、弹窗广告、类型多样的网络游戏,还有花样频出的诱导消费……
国家层面对于未成年人的上网问题已经非常重视,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专门增加了网络保护专章。
但“徒法不足以自行”。研究人士表示,个别乱象的存在跟相关法律是否严格执行有一定关系,也跟法律实施的时间相对较短有一定关系。想要更好地对未成年人做好保护,离不开学校、政府、家长、网络产品提供方等多方的合力。
【测试】
学习APP的另一面:夹带广告、诱导消费
近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下载体验多款相关产品,发现了学习类APP的另一面。
以一款面向中小学生用户的APP“我要当学霸”为例,在浏览过程中,其页面下方会持续弹出各类广告,除了一些社区和购物APP之外,记者还看到一些成人婚恋交友类的广告,比如“爱聊APP”“北京同城相亲群”。
该APP内部还设置了【朋友圈】板块,可供学生用户在里面自由发表心情状态“说说”。然而,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许多青少年学生在里面忙着公开“找朋友”。“我找对象,女,14特别漂亮。”这是此前一位小学刚毕业的女生在上面发表的一条状态,还有人在声称找朋友的同时直接留下了自己的qq号码。
除了这类交友内容比较常见之外,还有个别学生发污言秽语或脏话的现象,并引起其它学生的跟帖、围观和起哄,在评论区互骂“掐架”。
“我要当学霸”APP【朋友圈】板块部分截图。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这款学习类APP内置多个板块,包括英汉字典、学习资料、课外阅读、朋友圈、讨论组等。其应用分级是“年满7周岁”。开发者是成都宝宝天地科技有限公司。
除上述这款APP外,还有学习类APP充斥着诱导广告。以一款名为“初中历史”的APP为例,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登录体验发现,在APP内随意点击翻阅页面,屏幕上方或下方基本都会跳出一个广告弹窗,并且在用户上下滚动浏览页面内容的过程中始终存在。广告的内容包括网络游戏、休闲游戏、抠图软件、汽车广告、“一键速成网红”的特效软件等。部分广告推荐语提示“点开即玩,不用下载”,记者尝试点击直接进入了游戏登录界面,而当记者退出游戏时,系统推荐更多的热门游戏。
“初中历史”APP部分广告推荐截图。
还有一些学习类APP把观看广告变成了学生获得相应学习权益过程中的强制选项。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下载了一款“专注自习室”的学习APP,进入之后,按照系统提示先选择了“想要自习60分钟”,即被告知“本账号的自习券已经用完,需要看一段广告才能够免费使用”,反复几次均要看广告方可开始自习。最后一次记者试用时,这款APP提醒购买5.8元的学生专属年卡,或者30元/月的超级会员。记者付费5.8元开通专属年卡,顺利进入自习室,而在尝试给自习室添加一个背景音时,再次被系统提醒需要看完一段广告。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上述“我要当学霸”“初中历史”“专注自习室”三款APP在安卓端应用市场的下载量分别为139万、16万、18万。
【分析】
小公司“自杀式”变现?目标群体并非核心用户
“这些都是很早之前就有的问题了,国家相关部门也雷霆治理了很多平台,大平台现在已经没有这类现象了,小平台可能监管还没跟上,再加上最近忙着双减。”一位曾在多家K12行业头部公司任职的资深运营人士张锋表示,这类信息对用户,对平台,对行业,对国家,都没有任何利处。
“大平台只会去删这种内容,甚至封号,不可能作为运营手段。”他解释称,凡是做过社交尝试的,基本都出现过这类问题,监管成本太高,索性直接砍掉社交功能。此前他所在的团队也有过打算做学习社区/论坛,设几个运营人员维护话题,提高用户黏性,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讨论学习问题,结果非学习问题的内容量远大于学习问题的内容量,在运营的半年期间,被管控了好几次,“国家对于大平台盯得很紧,而且同行也会相互举报,最主要的是自己管也管不住,成本太高”,在张锋看来,这种运营模式是被证伪的,所以后来大部分机构基本就不再做了。
对于其它一些学习APP上“无处不在”的弹窗广告,业内一位资深广告投放人士吴琳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解释称,这种弹窗广告在业内的专业叫法是信息流广告,是APP为了变现的一种形式,一般按照下载量或者点击量来赚钱,“一款APP从研发到上市,会花费很多预算,而APP背后是流量,这样的信息流广告就是APP变现的渠道之一。”
不过,教育行业资深从业者李博称,教育类机构一般不会把自家APP的流量去卖给第三方的广告,“因为如果公司自己去导流消化去卖一些课程,利润会更大。”
对于上述APP中出现的婚恋广告,李博分析称,婚恋APP的用户受众和中小学生群体并不匹配,一般此类教育机构的运营人员不会接这种投放。“我觉得这类弹窗广告比较多的APP大概率是没啥其他的变现方式了,存在一定的‘自杀式’变现的情况。因为能关注游戏/婚恋的学生,都不是变现的核心用户,他们都不会购买课程。很多购买课程的学生都是有一些自主学习意识的,或者被家长管得比较严的学生。这些学生用的学习软件,绝大多数家长也在用,家长发现之后绝对会举报/禁止孩子使用等。”李博说。
在王琳的观察中,大部分APP都会有信息流广告,不过她也表示,学习类的APP大部分变现还是以卖课为主。“像头部已经有很大的品牌声量了,不靠广告为生,关于卖流量,看具体每个公司的想法和策略吧。”
【破解】
未成年人的触网及网络风险问题,已经有法可依
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研究员郝盼盼对贝壳财经记者指出,根据相关研究,在某省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当中,有近50%的未成年犯存在网络依赖,有60%的未成年犯受到过网络、手机等不良信息的影响。
在学习类APP各种乱象屡禁不止背后,郝盼盼说,“如果沉迷于网络,未成年人可能会把线上接触到的不良信息和行为转变到线下,进行模仿。其次,由于这类不良信息产生的刺激更强,容易让未成年学生丧失对学习和正常人际交往的兴趣,逐渐荒废甚至退出学业。此外,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产品中推送的婚恋交友板块,也容易给犯罪分子实施不法行为提供可乘之机,从而对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等造成重大威胁。”
“实际上,国家层面对于未成年人的上网问题已经非常重视,此前已经开始解决这类问题。”郝盼盼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并专门增加了网络保护专章。这一章的第七十四条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在线教育网络产品和服务,不得插入网络游戏链接,不得推送广告等与教学无关的信息。
郝盼盼认为,“这意味着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在立法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在网络信息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的触网以及其所面临的网络风险问题。我们现在在这方面已经是有法可依了。”
不过“徒法不足以自行”,郝盼盼说,仅有法律还不足以自动地解决这些问题,个别乱象的存在跟相关法律是否严格执行有一定关系,也跟法律实施的时间相对较短有一定关系。在他看来,上述这类乱象主要指向了产品的生产方或者软件服务的提供者。“对于未成年人使用的网络产品,生产提供方应该设置专门的未成年人服务模式,满足这些管理要求。提供的内容和服务也应该是屏蔽了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部分,推送的应该是他们这个年龄段容易接受且对他们成长有帮助的内容。”
“想要更好地对未成年人做好保护,离不开学校、政府、家长、网络产品提供方等多方的合力。”郝盼盼总结说,除了网络产品提供方以及家长方面要有所作为之外,学校要做好相应的教育工作,来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增强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网信、公安,工商行政等部门也有大量工作要做,比如不断出台新政策新举措,划定可能影响未成年身心健康和成长的网络信息的种类范围和判断标准,从源头上进行治理。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