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9月20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10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77%,超八成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40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4.6%,是规模以上企业的3.3倍,创新特征鲜明。今年上半年,北交所上市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441.46亿元,净利润42.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04%、19.71%,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与发展韧性。

这是北京证券交易所办公室主任龙海洋在今天召开的北京“两区”建设金融领域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的。

他表示,北京证券交易所于2021年11月15日顺利开市。宣布设立一年来,坚持错位发展、突出特色,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北交所市场建设。总的看,北交所开市以来总体运行平稳,各项制度安排有效运转,融资交易功能不断强化,初步实现了改革预期目标。


(资料图片)

支持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聚集发展

截至9月20日,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10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77%,超八成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40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4.6%,是规模以上企业的3.3倍,创新特征鲜明。今年上半年,北交所上市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441.46亿元,净利润42.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04%、19.71%,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与发展韧性。

构建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特色制度安排

北交所突出错位、包容、灵活、普惠的市场特色,通过构建相契合的基础制度,提升对中小企业精准服务能力。审核制度公开透明,全面落实注册制要求,明确市场预期,以信息披露为中心,建立协同高效的审核注册机制,从受理到注册平均用时109天,最短用时仅72天,充分体现上市公司均经过新三板规范培育的制度优势。发行制度灵活多元,允许公开发行、定向发行、授权发行、储架发行、自办发行,构建充分博弈的定价机制,110家北交所上市公司累计融资超过235亿元,平均每家实现融资2.1亿元,完全符合支持中小企业按需合理融资的理念。交易制度高效均衡,设置涨跌幅为30%,合格投资者门槛为50万元证券资产,开市以来日均成交金额超10亿元,日均换手率约1%,呈现出与中小市值股票相匹配的流动性水平。

发挥市场纽带作用

龙海洋介绍,一方面,实施转板机制,3家北交所上市公司转板至科创板、创业板交易,打通了交易所之间的连接通道,丰富了中小企业的成长选择;另一方面,向区域股权市场延伸,区域市场向北交所输送上市资源的路径已经打通,累计有760余家区域性股权市场企业申请新三板挂牌,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让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培育路径更加顺畅,多层次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更加紧密。

优化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生态

北交所开市后,各类市场主体参与踊跃,相互影响、相互带动,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投资者结构明显改善,合格投资者达515万,是设立前的近3倍,各类机构投资者踊跃参与,超过500只公募基金入市,11只北交所主题基金获批注册,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均主动参与市场。

中介机构服务水平明显提升,112家证券公司深度展业,一批中小型券商开始致力于深耕北交所和新三板,把服务中小企业作为经营目标,普惠金融导向更加明确。

各方合力逐渐形成,最高法出台司法保障意见,财政、工信、科技等部委协同促进,与北京市等66个省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1家商业银行积极对接,协同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财富效应逐步显现,北交所上市股票较发行价平均上涨19.21%,上市后累计分红近20亿元,约60万投资者分享了企业发展红利,获得感逐步增强。

此外,为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进一步提升北交所市场功能和品牌效应,北交所以政府债为突破口,逐步探索债券市场建设,目前已成功发行国债4只、地方政府债18只,为北交所债券市场平稳起步奠定了基础。

北京市在北交所上市公司11家

龙海洋表示,在北交所设立和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市的大力支持。截至2022年9月20日,北京市在北交所上市公司11家,已完成注册2家,完成上市和注册的企业总数位居各辖区第二位。北京市企业公开发行累计融资31.49亿元,平均每家融资2.6亿元。新三板累计服务北京市挂牌公司1768家,存量挂牌公司860家,累计定向发行融资近1250亿元,并购重组累计涉及金额638亿元。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