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重磅活动之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碳大会在上海举行。与会科学家认为,碳问题和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人类共同面对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需多措并举促进碳减排和空气污染治理协同进行。


【资料图】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协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在致辞中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所发布的报告,人类活动已经引起了大气、海洋和陆地的变暖,全球变暖对整个气候系统的影响前所未有。我们必须推动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加快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全在致辞中指出,推进低碳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广泛共识。下一步,上海将围绕低碳、零碳、负碳重点领域开展深入持续的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成为绿色低碳领域全球科技创新策源的新高地。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认为,首先,要有经济意识形态的改变,比如通过加强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提升建筑的使用寿命等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次,要加强储能技术及输电配电等技术的应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实现碳减排。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指出,气候变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它不仅会对地球环境产生影响,也会对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为减少气候变化危机带来的损害,需加强经济转型,如农业转型、出行经济转型等。中国在气候变化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助于中国在碳中和方面起到引领作用。

除了气候变暖问题外,空气污染也是人类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健康问题之一。对此,国内外科学家及专家学者提出,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之间存在协同效应,需多措并举推动碳减排和空气污染治理协同进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指出,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并且它对健康的影响是多维度的。利用碳中和的策略来减少化石燃料引起的碳排放,也可以减少PM2.5的浓度,不仅使空气更加清洁,也对人类健康更为有利。未来应在控制空气污染保障人类健康、减污降碳应对气候变化中寻找一条优化道路,即在实现降低空气污染以及碳减排的同时,实现健康效益的最大化。

2019年沃尔夫农业奖得主大卫·齐尔伯曼(David Zilberman)则从经济和农业两个角度出发,提出充分利用生物技术的力量,如发酵技术等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他指出,生物燃料是除太阳能之外非常有潜力的一个发展领域,可以帮助我们从石油基的材料向绿色化学转变。未来,要把更多的生物技术融合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从不可再生经济向可再生经济转变,以帮助我们实现气候变化减缓以及气候适应的目标,最终实现脱碳的目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则提出了推动实现碳中和和清洁空气的协同路径。他指出,碳中和的目标和清洁空气的目标是一致的,在碳中和的场景下,新能源、再生能源的贡献要超过70%。我们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最大的贡献来自于能源行业。相关的分析结果表明,低碳能源的转型对PM2.5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率将达到75%。因此,低碳能源转型对于实现碳减排和保护公共健康都非常关键。

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碳大会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与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红杉中国慈善基金会、鹏瑞公益基金会特别支持。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