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大,也吸引了一大批外籍高管扎根,他们已经把中国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生活、工作、投资。

第一财经记者近日采访了多位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外籍高管,他们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与中国的情缘。

把巴黎面包房搬到上海的法国人


(资料图片)

10月底某个周末的中午,上海外滩金融中心(BFC)一家法式面包房成为过往路人钟爱的歇脚点。

法国人布鲁诺·兰纳(Bruno Lannes)7年前就与另外两个合伙人投资了这家法语名字叫做“La Parisienne”的面包房,它还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字,叫“巴黎蜜语”。

今年是兰纳在上海生活的第16年,他热爱这座他每天都生活着的城市,甚至认为上海对于自己的意义已超过了“第二故乡”的称谓。

第一财经记者在这家洋溢着面包香的店里坐了十分钟后见到了匆匆赶来的兰纳。他说自己是骑着单车来的,说完用手帕擦了下脸颊的汗水。

脱下平日象征身份的西装领带,兰纳在周末喜欢穿上更显青春活力的服装,有时是一件干净的休闲麻布衬衫,有时是一件简单的T恤,这使得原本身型瘦长的他越发年轻。

他点了一杯热美式后坐下来,向第一财经记者讲述他为何投资了一家面包店。大约十几年前,有一家著名的法国面包连锁店(Paul)曾进入中国市场,并带来了法国烘培大师,还培训了一批中国学徒。不过几年后,由于种种原因,Paul退出了中国市场,但留下了一大批雇员,其中也包括法国人拉斐尔(Rafael)。

“拉斐尔是我的朋友,他是非常专业的烘培大师,我们想把法式烘培的精髓保留下来,当时上海地道的法式面包房还不多,于是我和另一位投资人就作为天使投资注资了这家面包店。”兰纳拿起手中的咖啡杯,向第一财经记者娓娓道来。

在这几位拥有共同美食爱好的法国人推动下,2015年,他们开出了第一家面包店,他们当时就已经拥有相当丰富的中国市场经验,因此甚至不需要特别邀请“中国合伙人”的加入。“拉斐尔的太太是上海人,她就可以出谋划策。”兰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就这样,我们把小店经营起来了。”

由于门店生意兴隆,经过几年的经营后,首家门店取得了很好的资本回报,于是他们将资金又重新注入了新店的投资,现在“巴黎蜜语”已经在上海有了3家连锁店,并正在筹备第4家门店的开张。“现在这里也成为我周末会客的地方。很多人现在叫这家面包房网红面包房,我觉得很开心,能为人们提供他们喜欢的面包和食物。”兰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现在还只能提供面包和冷食,但这似乎非常适合现代人的节奏,尤其是在工作日,办公楼很多年轻人每天都来打包一个三明治或者帕尼尼当午饭,节省时间,有时当他们需要了业务的时候,也会和同事一起坐下来吃。我认为这样的生活方式很好。”

事实上,平日工作繁忙的兰纳很难抽出这样一个悠闲的午间,因为面包房的投资只是他的兴趣,他的本职工作是全球最大的咨询集团之一——贝恩公司资深全球合伙人。去年,他刚刚庆祝了自己在贝恩公司工作的第30个年头,兰纳2006年被贝恩派驻上海,也是贝恩上海办公室里工作年限最长的外籍员工。

16年前,中国对于兰纳而言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当时上海的国际化程度也无法与今天相提并论。“那时候我们还没有看到那么多的奢侈品牌进入上海,而今天上海已经成为全球消费之都和首店之都,尤其是具有未来感的商店越来越多;当时城市的设计也没有达到今天的审美水平;酒店和餐厅的数量和质量也远不如现在。”兰纳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

过去十几年来,上海的开放程度达到空前水平,目前上海成为中国市场拥有奢侈品门店和米其林餐厅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根据贝恩公司截至2021年底的数据,上海奢侈品牌门店数量有约300家,全国排名第一。

另据相关数据显示,上海是全球十大最具吸引力的零售目的地市场之一,国际高端知名品牌集聚度已超过90%。截至今年9月底,上海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77家,其中与国际知名消费品牌相关的有70余家。

兰纳表示:“今天上海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很多时候我走在上海的街头,感觉和巴黎没有两样。我觉得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长期市场培育的结果。”

兰纳对生活方式的关注以及对市场独特的见解与他的职业分不开。他在贝恩公司负责的是全球奢侈品和零售业务。中国奢侈品市场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经历了飞速的发展。作为市场和行业的观察者,兰纳自己就深入一线调研,比如他的办公所在地恒隆广场,就是面向中国高端消费者的窗口。用他的话来说,南京西路商圈代表的是“中国消费和时尚的最前沿”。

在兰纳看来,中国对进口商品的消费需求依然很大。“上海已经连续5年举办了进博会,释放的重要的信号就是,中国仍是全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消费品市场,从长期来看,消费市场的增长前景毋庸置疑,日用品、电动车这些品类都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未来也会吸引更多的新兴品牌加入。”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虽然不会说中文,但兰纳一直把自己当本地人。过去几年,兰纳仍然每年回两次法国探望家人。尽管每次回国后再入境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隔离,但这并未阻碍兰纳迫切想重回中国的心情。

“我很喜欢这里,我在上海16年已经融入了这里的生活,上海人民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热情、积极、乐观,无论何时他们都对未来充满希望。我想我还会希望在这里待得更长久一些。”兰纳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

从大亚湾开启的中国情缘

在上海,有很多像兰纳这样的海外精英人群,他们有时因相同的爱好聚集到一起,比如兰纳喜欢打高尔夫,而另一位法国人戴璞(Denis Depoux)喜欢骑行。

戴璞在中国的骑行路程已经超过了3万公里,这相当于“环法”好几圈。“环法一圈是3500公里。”戴璞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常常说,骑车可以让你走得更远一些,但同时也不会错过路边的风景。

戴璞是罗兰贝格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他已经在上海生活了8年,戴璞仍在中国忙事业。对中国的热爱是支持他选择留下来的原因。

1993年,戴璞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刚从法国巴黎政治学院研究生毕业的他就找到了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他被法国电力公司(EDF)录用,这是法国最大的企业之一。

法国电力公司在核能领域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中法两国在核电领域的合作由来以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EDF就为广东的大亚湾核电站提供技术支撑。戴璞当时对中国充满好奇,就这样,只身一人的他背着行囊来到广东,那时在中国的法国人还不像今天那么多。

回忆当时在中国工作的情形,戴璞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我印象很深刻,大亚湾核电站所在的是一个偏远的村庄,甚至没有供电,而就在几公里之外,将建成中国最先进的核电站,这种对比非常强烈。”

在大亚湾工作了几个月后,戴璞又只身一人坐着大巴背包去西藏旅行,当时的路很不好走。“那个时候他们就告诉我说,政府宣布要在格尔木和拉萨之间修建铁路,我觉得那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但是15年后,他们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就建成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戴璞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也正是第一次来到中国的经历给了戴璞重回中国的决心。“我当时觉得我肯定要再次回到中国,而且不仅仅是旅行,我要回到这里来工作。”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终于在8年前,戴璞获得了罗兰贝格派驻上海的机会。

如今,罗兰贝格也服务了很多能源和基建等关键行业的客户。在戴璞看来,政府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非常强大的支持,包括机场、铁路、港口,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等,正是由于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中国吸引了更多外资企业投资,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上海生活了8年多,戴璞已非常融入这里的环境。现在他即便工作再繁忙,每周三次的骑行都是雷打不动的。骑行的早上5点多就起床,6点不到出门,不到2小时就可以从徐家汇到淀山湖骑车一个来回,9点前一定能准时出现在办公室。

在谈到中国过去几年的变化时,戴璞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从骑行观察到的变化是上海的城市环境变美了,而且人们的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口的素质有很大提升。

戴璞自从到中国工作以来,职业晋升非常快,他将此归功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中国市场的体量很大,而且与全球其他地方相比有显著的特点,在这里做生意需要对市场有深刻的理解,一旦掌握了如何在中国市场做业务,那么对于能力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因此过去很多年来,在中国工作的高管往往会更有机会。”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嫁接中国与全球的桥梁

疫情让跨国企业的业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市场未来的战略如何发展,也是摆在跨国公司领导层面前最重要的问题。

佳能中国董事长兼CEO小泽秀树已经在中国生活了18年,也连续18年在一家企业当董事长,这在所有中国市场的外企中绝无仅有。

上世纪80年代初,小泽秀树第一次来到中国,那时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各项经济活动有待展开。2005年,小泽秀树出任佳能中国CEO,开始了全新的职业生涯,再次来到中国。他表示,现在的中国与他第一次来时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基础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科技实力都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在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这几年疫情期间,小泽秀树一直没有离开过中国。直到今年夏天,他回到久违的东京,住了几个月。在日本期间,他与佳能总部高管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希望能让总部更加理解中国市场今天发生的一切。

“我不否认对于佳能中国的战略定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实是非常棘手的问题,也令我困惑。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佳能中国的问题,可以说是所有在中国进行商务活动的外资企业的共同问题。”小泽秀树11月4日通过视频连线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佳能社长御手洗经常说,中国市场具有最大的可能性,中国市场今后肯定会有巨大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我在中国居住了18年。”小泽秀树说道。

从全球范围看,中国仍然是高速增长的市场,而且需求空间巨大。今年是佳能进入中国市场的25周年。

今年进博会,小泽秀树由于隔离,无法来到上海,这也是连续几年参加进博会的他最大的遗憾。“我的内心是非常希望来参加进博会的,而且今年我们为佳能中国25周年准备了很多活动。当然防疫安全是第一位的。现在比较困难的情况是,我无法频繁地回到日本去向总部沟通事情。尽管如此,我依然觉得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我希望坚守中国市场。”小泽秀树说道。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