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数字政府2.0”建设落实“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工作若干措施》发布。
为落实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的要求,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日前发布《广东省“数字政府2.0”建设落实“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工作若干措施》(下称《措施》)。
《措施》共27条,围绕优化营商环境、赋能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促进数据产业发展、培育数字政府产业生态、推动信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数字政府网络安全产业发展、营造服务实体经济良好环境等七个方面,充分发挥广东“数字政府2.0”建设的牵引驱动作用,推动数据要素、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释放全省海量数据价值,赋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相关资料图)
发挥数字政府平台优势,优化实体经济营商环境
《措施》指出,依托全时在线、渠道多元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升诉求响应、招商引资、人才服务、降低市场主体交易成本等涉企服务能力和水平,优化实体经济营商环境。
广东将围绕招商引资从项目签约到落地开工全过程服务链,为企业提升融合高效的线上线下服务。完善市场主体诉求响应机制搭建政企互动桥梁,依托“粤省心”平台构建企业服务专区,为企业诉求提供精准化服务。完善省政务服务网、粤商通、粤智助等平台的涉企服务专区和功能。拓展粤省事平台的企业用人服务渠道,升级“粤公平”平台,降低市场主体交易成本。
其中,依托“粤商通”平台助力产业招商引资。持续优化拓展平台涉企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从开办、年报、融资、税务、政策兑现等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的“掌上办”服务。打造涉企政务服务集成、政策精准匹配推送等闭环管理,为企业办事提供一站式平台支撑。发挥“粤商通”平台1350万市场主体优势搭建招商引资和产业转移平台,为政府、投资企业、产业园区、商会协会等招商引资供需方提供资源互通、服务融合、项目对接、园区展示等综合性招商服务。
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措施》提到,充分利用新信息技术和数据业务网促进实体经济在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方面完成数字化升级,发挥产业平台支撑作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广东将建设全省数据业务网,提供制造业企业及相关资源节点接入服务,支撑制造业产业链中原材料、设备、产线、人员、技术等生产资源的泛在连接、柔性配置和上下游协同共享,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打造“粤基座”APP,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在线发布优质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服务,并向企业、群众开放审批、购买、结算等业务。让新信息技术和数据业务网促进实体经济在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方面完成数字化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措施》要求,打造“粤经济”平台支撑各行业经济运行场景应用。加强经济态势感知研判平台“粤经济”建设,健全我省经济运行调节数字化支撑体系。构建经济治理基础库,建成省、市两级经济态势感知研判平台,赋能各经济领域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政府经济态势感知和研判能力。
重点推进四大产业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立足广东省全面数字化发展新阶段,进一步发挥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对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作用,《措施》从四大产业重点提出举措。
在数据产业领域,释放数据要素活力促进发展。编制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研究报告,出台支持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实施意见,规划布局3-5个数据要素发展集聚区。推进省数据运营管理机构建设,开展数据资产合规登记,推动公共数据资源资产化,以典型应用场景为突破口,催生数据合规评估、资产价值评估等衍生业态。推动广州、深圳数据交易所做大做强,选取条件成熟的地市设立区域数据交易服务基地。选取具有地区特色、数字化基础较好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开展数据经纪人试点。建设行业性数据流通交易服务平台,形成市场需求大、应用效果好的数据产品和服务,促成重大项目落地。探索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鼓励企业基于安全可信环境将其掌握的数据与公共数据融合,落地金融信贷、智慧交通、生命健康、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在数字政府产业领域,创新建设运营模式,培育数字政府产业生态。深化“一地创新,各地复用”建设模式,推动行业管理规范建设,开展“粤同行”数字政府均衡化产业赋能行动,发挥数字政府建设各领域头部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培育中小企业开放协作、多方参与的数字政府产业生态圈。
在信创产业领域,共建信创服务生态。深化拓展信创产品与技术在政务服务与政府治理、政务大数据等各类数字政府场景中的应用,建立健全信创保障服务体系,建设不少于30家数字政府信创适配测试中心,为信创企业提供联合攻关场所,吸引更多中小微企业参与信创供应链发展。
在数字政府网络安全产业领域,创新数字安全产品和服务。推动网络安全企业在数字政府领域由提供安全产品向提供安全服务和解决方案转变,推动数据脱敏、加密、溯源等数据安全技术产品应用和推广,推动广东省数字安全创新发展基地建设,打造全国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第三极。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