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是人才的空间集聚,作为产业发展与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支撑,人才资源的网罗和高效分配愈加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5月6日,“2023年徐汇区第二批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举行,16个重大项目现场集中签约,涵盖人力资源服务、元宇宙、绿色低碳、信息科技等多个领域,“徐汇人力资源产业集聚区”、“徐汇国际人才港”正式揭牌成立,徐汇区政府与上海海关签署合作备忘录,开启新一轮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当天“徐汇人力资源产业集聚区”、“徐汇国际人才港”在徐汇万科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据介绍,一区一港的建设,是徐汇区进一步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磅举措。

徐汇区委副书记、区长钟晓咏在活动发言中表示,徐汇将打造更优的人才生态,聚焦国际人才港和人力资源产业集聚区建设,优化光启人才行动计划,打造更高舞台,创造更多机会,落地更实的政策,建设专注专心留人的人才高地。

据介绍,徐汇区依托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交大等160多家国家级市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重大平台,汇集了全市60名以上的两院院士,海外高层次人才超过400人,2022年引进留学归国人才近2500人。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要素。在今后企业的发展中,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资源的高度集聚和高效分配将成为关键的发展基础。”中智经济技术合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单为民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与拼搏,背后体现的是公司人才综合能力的高低。如果地方能够形成人力资源企业的集聚,将“造福一方、助推一方”,对本区域企业形成强大的人才竞争力发挥重要的助力器作用。

人才的集聚也带来了更为活跃的创新氛围和更为前沿的市场实践空间,在本次签约落地的重大项目中,不乏绿色低碳、信息科技等新兴科创企业的身影。

“徐汇不仅通过千亿级的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以及双碳新基建等主题相交合的产业集群,给企业带来产业、赛道和人才层面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人才和高新产业集聚也带来了生活、商业、艺术领域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人才交流与技术创新应用。”

国广顺能(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EO邓晓光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国广顺能旗下MPS移动能源解决方案率先在上海徐汇滨江西岸国际传媒港进行了试点,主因就是上海提出2025年个人新增购置车辆纯电动汽车占比超50%的目标,其中尤以徐汇的应用实践和配套支持较为成熟:“即便在城区内,徐汇滨江也是较为稀缺的场景,落地徐汇让我们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

此外,为充分发挥徐汇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增强营商软实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本次活动上徐汇区开启与上海海关的新一轮合作。据介绍,新一轮合作备忘录主要围绕“1+1+8”的框架展开,推动自贸区各项创新制度在徐汇区范围内复制推广,形成企业通关便利化服务链。

“当好企业的事业合伙人,我们将打造更强的核心功能,充分发挥徐汇外向型经济的优势。”钟晓咏表示,徐汇将抓住与上海海关新一轮合作契机,加快城市推广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海关RCEP等创新政策在徐汇先行先试,全面推动外资外贸扩量增效,着重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