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在说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当下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信用贷款的占比。”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朱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整个信用贷款的占比还是偏低的,还是需要持续改善,这与中小微企业的现状有关。很多(中小微)企业在经营环境中都会产生现金流不足的问题,但金融机构对企业的发展潜力、人才储备,包括知识产权、技术能力信息的评估和精细化的分析能力不够,所以金融机构始终在关心中小微企业的第二还款来源——抵押物。

朱玉称,据统计,全国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余额占比不足20%,头部银行信用贷款一般占比为30%左右,1/3的全国性银行信用贷款占比低于10%。中小微企业固定资产规模普遍偏低,资产结构中可抵押物的比例偏低,加剧了融资难的问题。融资贵则是由于依靠抵押担保的方式推高了企业融资的成本,放大了金融系统性风险,增加防范金融风险的难度(即风险高,导致利息高)。

5月30日,朱玉在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2023年一季度小微金融及618前瞻报告》发布会现场作出上述回应。同时,朱玉还就中小微企业当前发展情况,以及面临的痛点和难点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关资料图)

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全面回升

朱玉表示,疫情冲击,以及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对生活服务型中小企业冲击较大。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帮扶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总结为八个字:“免、减、降、退、返、还、补、扶”。仅在去年,国家层面出台相关的政策就有40多份,带动地方出台270多份配套政策。去年全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2万亿元,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超过1.7万亿元,占比达40%。

朱玉称,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去年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数量达到44.3万户,同比增长10.5%,全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营收、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5.2%和1.1%,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朱玉认为,随着疫情影响的减退,消费的提升,中国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将呈现出强大的韧性,多地也出台了稳增长、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这些都为中小企业加速恢复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5月9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3,比去年四季度大幅上升1.3点,升幅为2020年四季度以来最高。行业指数全面回升,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指数上升明显,环比分别上升2.1、1.8和1.7点。宏观经济感受指数、综合经营指数和效益指数上升也较为明显,环比分别上升2.5、2.0和1.6。一季度末,中小企业开工率在75%及以上的企业占55.95%,比去年四季度上升25.15个百分点。

5月19日,工信部对5.1万户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今年4月,35.0%的中小企业认为生产经营状态较好,连续两个月回升;51.2%的中小企业表示有招工需求,同时,订单量明显回暖;中小企业国内订单、出口订单指数分别47.9%、47.6%,均连续两个月回升,达到2022年2月份以来最高值。

中小微企业的获得感有待提高

虽然总体指数在回升,但朱玉认为,当前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是不强,需求也难破局,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着新的阻力。对中小微企业来说,生产经营的困难比较多,包括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效益降低、出口订单下滑等,特别是应收账款的拖欠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前述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显示,4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0,比上月下降0.3点,连续两个月下降,仍高于2022年同期水平,但低于2021年同期水平,仍处在景气临界值100以下。朱玉表示,目前各项分子指数全面回落,综合经营指数和市场指数下降幅度较大,分行业指数也是“两升一平五降”,下降比较明显的是工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以及社会服务业的指数。但住宿、餐饮和建筑的指数还是有所上升。

朱玉总结称,增速回归、工业和服务业指数出现分化,说明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企业发展的信心不足,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还不畅通,中小微企业融资状况仍需改善。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包括平台公司应当积极履行服务实体经济责任,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精准滴灌,继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融资力度。

不过朱玉认为,不同阶段的中小微企业发展目标不同,帮扶手段亦为不同。从短期来看,不少中小微企业的平稳发展挑战较大,需要加大纾困帮扶的力度。中期来看,中小微企业还面临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的任务,长期来看更需要驶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当下中小微企业主要任务是:救命、治病、养生。

目前来看,政策支持力度非常强,但部分地区在实际落地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小微企业的获得感还有待提升。从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来看,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惯常做法还是降税减费,提供信贷优惠等,但当下很多中小微企业本身有盈利,或者盈利较少,返税的作用就比较有限。实际上,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下,当下中小微企业最大的挑战是业务和营收。

朱玉表示,政府采购的政策已经在逐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但受限于各种流程的要求,很多中小微企业都是摸不着门道,特别是一些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环节较多,手续较繁琐,进而降低了中小微企业政策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最终导致政策在局部流通,目标群体不知情,或者知道也不易获得。

矛盾已经从供给方转向需求方

怎样才能瞄准企业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现实困难,精准施策,让中小微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如何不断改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着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对此,朱玉建议可以推动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首贷、信用贷,还本续贷和中长期贷款等方面的发展、推广随借随还的贷款模式、推动普惠型的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扩面,结合中小企业服务月开展这项工作,高效服务链上中小微企业。此外,加大对优质中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支持,包括加快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上市进程,发挥已有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政策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创新”。

目前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是重要难题,究竟如何认识和把握融资难?朱玉表示,需要进一步明确小微金融发展的目标次序,政策目标是希望小微企业活下来还是生存得更好?政策目标是要重点解决就业服务、技术进步还是产业链重建?不同的优先目标可能会导致差异化的政策和发展路径。

“当前小微金融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已经从供给方转向需求方。”朱玉强调,当下政策着力的根本还是要支持小微企业真正练好发展内功,否则即便给中小微企业加再多杠杆,也无法解决中小微企业持续发展的难题。这需要不断培育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土壤和环境,提升营商环境和行业生态水平。

朱玉表示,支持中小微企业练好发展内功,既要避免(政策)一刀切,也要关注不同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中小微企业。也就是说,(政策)除了着眼于有助于产业链增长和有创新能力的小微企业以外,也要关注中低端的服务业。这类中小微企业更需要不断改善公共服务、管理、税费、社保等环境,提升企业管理、技术、人才和市场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朱玉提醒,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要避免“运动化”。他认为,激发小微企业的生命力与活力需要放开不必要的供给、约束和管制,减少粗放式行政干预,让小微企业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中自由生长、自由竞争、兴衰交替。同时也需要政府重点推动征信体系在内的生态环境不断完善;利用特定政策性金融手段弥补小微金融市场的失灵;在市场化的激励约束原则下引导商业金融利用新技术探索与小微企业共生发展的新生态。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