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会议室隔壁的户外吸烟区里,挤满了吞吐着烟圈的年轻创业者。

这其中,一群身穿POLO衫的人群中,坐着一个西装笔挺的外国男人。这个肤色与周边略为不同的男人此刻指尖夹了一根点燃的烟。他是高通全球副总裁Dev Singh。

上周,Dev刚结束了越南的出差,这周便马不停蹄地赶往深圳办公室,召集中国机器人领域的优秀创业者,开一场产业生态研讨会。


(资料图)

对于机器人这个逐步走向成熟的移动终端,高通寄予了无限厚望,尤其是对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为此高通特意将全球机器人芯片研发部门设在了深圳——这座曾诞生出大疆的城市。

不久前,与吸烟区一墙之隔的会议室里,Dev向台下的中国机器人公司代表发表了一场激情四射的演讲。他提到,“AI将在未来比人类更快更便宜.......现阶段我们期望将AI开发工具放在你们创业者的手上,看看你们能做出些什么。”

毫无疑问,AI是高通想向中国创业者播下的火种,期待今后在中国机器人里可以燎原。

台下坐满了机器人创业公司代表。然而,不同于Dev信心满满地状态,一位参会的头部机器人公司销售代表称,国内机器人赛道增速正在放缓,市场正在变得拥挤,价格战让人心力交瘁。他们正在找寻新的增长点,说罢他抬手挠了挠自己愁出不少白发的头顶。

这把AI的虚火好像沙漠里的一场海市蜃楼,每个人都声称见到了,但走近一看,又好像什么都还没有。

“锄头”对准中国工业机器人

在手机厂商以月为单位,勇猛发新机的年代,高通是所有手机厂商争相竞逐的对象。

但在手机出货量日益“消瘦”下,眼瞅着隔壁英伟达靠卖AI算力芯片跻身“万亿市值俱乐部”,昔日手机芯片霸主高通,急需开垦一片新良田——机器人。

而之所以不过多打汽车的主意,则在于汽车市场已很“卷”。Dev分析称,世界上主要的汽车厂商都想自己做,实际上能够清楚的看到天花板在哪儿,但IoT里的应用层出不穷,增长潜力将更加可观。

“我们现在不仅要借助mobile(手机)芯片组撬动IoT(物联网)市场,还要以此定义出属于高通自己的IoT芯片组。”高通全球机器人产品管理负责人何彦说。

要知道IoT这片田地,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延续,在2015年之前还不成气候。那时的IoT以“连接(Connectivity)”著长,又被称为CIoT。

随着AI这把火越烧越旺,高通创投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高通全球副总裁沈劲表示,现阶段IoT的逻辑已经转变为以“AI”为核心的AIoT。据创业邦旗下睿兽分析数据,2022年,AIoT市场份额基本已与CIoT持平。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最前面的“A”字上。“我们觉得在IoT公司里,如果它的人工智能含量越高,则它的价值就越高。”沈劲在现场给出了一个结论。

目前在AIoT领域里,沈劲称,业界看好两大爆发性趋势,一个是机器人,另一个是机器视觉。其中,过去1年机器人赛道的募资数据约是机器视觉的3倍。

而在中国机器人市场里,又将细分出3个板块——工业级、服务级和医疗级,并且每个细分市场都至少是百亿级规模。

目前来看,中国工业机器人无论是从整体创业公司数量上,还是独角兽公司含量上,都略占上风。

不难理解,中国作为全球工业制造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尤其是离散型的电子制造,催生出了一批“果链”上市公司。中国在电子制造端的场景丰富度,使机器人初创公司在一个又一个实战中快速迭代。

近年来,协作机器人和物流机器人,作为中国工业机器人里异军突起的代表,已先后经历了好几轮价格战,在部分硬件端已经走向了标品化。这意味着市场成熟度已走向了可大规模化稳定量产的阶段。

一位今年参加德国汉诺威工博会的机器人公司市场部负责人表示,在中国千变万化工业场景里厮杀胜出的机器人,无论是在出货量还是性价比上,都远胜海外同类公司。

此外,除了高通,上述负责人表示,去年英特尔也找他们聊过,希望能够建立密切合作,携手共创新生态。可见,国际芯片巨头不约而同将“锄头”对准了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

“我相信今天的研讨会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将和在座的各位保持进一步的交流。”在会议结束时,高通深圳事业部BD一边忙着让在场创业者加入微信群,一边用这句话为高通在机器人赛道上的“野心”,暂时打上了一个逗号。

乐观属于未来主义者

与芯片公司站在统一战线的,还有给AloT开发“卖铲子”的软件工具平台。

这些软件生态平台,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芯片的价值。正如英伟达之所以能够在AI时代初期赚到“第一桶金”,关键在于其AI芯片生态体系搭建的最完善。这无疑为后续开发者降低了准入门槛,从而在推广上达到了“一呼百应”的效果。

高通中国也在暗自布局自己的势力范围。目前高通中国在投资了80家企业,孵化了11家独角兽。

本次高通生态会也邀请了不少合作伙伴到场。在会议室门口一块围起来的空地上,一台巡检机器人的屏幕亮着光,欢快地绕着圈打转。

这台机器人是由阿加犀智能带来的,作为高通创投孵化的企业、高通芯片在SDK(软件开发工具包)上的生态伙伴,阿加犀智能在AI时代看到了无限商机。

“在整个物联网时代,我们发现即将迎来一个非常碎片化、异构化的市场。”阿加犀首席运营官史硕大手一挥如此描述道。

单从应用场景来说,边缘计算、机器人、车载等场景就将分化出非常多个碎片化需求。好比说,从1个万亿级市场,分化出另外1万个碎片化的亿级市场。

然而,这将给开发者带来很沉重的选择压力,在他们还没开始就先迷失在操作系统、计算单元、适配AI框架等一堆错综复杂的工具包里。

机器人作为各行各业顶尖技术和不同应用场景下碰撞出的产物,讲求组合式创新。放到飞跃式迭代的AI时代,企业尤为需要摸索出一套快速融入场景的方法。而为企业提供一个开箱即用的软件服务工具包,成为阿加犀所看到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芯片厂商还是软件平台,他们都在极力描摹关于AI的美好未来。

但对于更加追求当下收益的芯片集成商而言,即便他们对AI时代的新叙事,将信将疑。一方面他们害怕错过这轮风口,另一方面他们清楚地看到,市场对于高算力产品的需求量还没起来。

“我们手里有一些AI芯片的囤货,但是还没有开始大规模向客户做推广,可能下半年吧。”一位前来参加高通研讨会的芯片集成商代理如此说道。这位芯片代理在会议进行到一半之际,就悄悄离场——回去发货了。

无论未来市场有多么诱人,当下能抓住的生意才是他们更为关注的事情。

卡在云端的机器人

与上游“卖铲人”的乐观不同,AI这束希望之火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灿烂而热烈地“燎”到工业机器人公司身上。

如果说直面消费者的场景是海平面,则工业中离消费者越远的场景,越是封闭在幽暗的海平面之下。

目前擅长3C电子柔性制造的中国工业机器人,以“多批次、少批量、定制化”为特色在全球市场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本。而这种“非标中找标准化”的能力,是在中国比西方更为细碎、灵敏的工业场景中日复一日打磨出来的。

这意味着中国的工业链条更长,AI渗透进每个工业场景所需花费的时间更久。

就拿科幻片里机器人与机器人对话的场景来说,放在当下中国就很难实现。因为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设备太多了,并且机器人所产生的“语言种类”比人类的还要多。

“机器人相互聊一聊就配对成功的场景,在现实中压根不存在”,一位主打硬件平台数字化的公司创始人表示,若想要两个机器人配合协作完成一项工业作业,背后需要人类加班加点地做大量“对话翻译”工作。

如今中国数字化转型中,有不少通信技术公司正在从事“机器对话翻译”这块的市场,并且该市场规模大到已经催生出不少A股上市公司。

再往下延伸一层,若是机器无法直接对话,则生产数据也不直接相通,甚至都不直接掌握在工厂老板的手中。而脱离了数据的AI,则成了难为无米之炊的巧妇。

当然这里面也存在后来居上者。近年来伴随半导体和新能源产业的崛起而存在的工业机器人,在设备标准建设上,更成体系化,也就是说,这里面数据集中度更高。

如此一来,数据是有了,但越是高附加值的行业,越喜欢把数据“养在深闺”。

一位给半导体领域常年供货量保持前三的AGV(移动机器人)公司市场部负责人表示,绝大多数半导体工厂都禁止数据外传,即便再三保证有设防火墙,客户也是不买账。“在他们看来,只有把网线拔了,心里才最踏实。”

客户固守安全观念也让上述人士颇为焦虑和彷徨。他心里十分清楚,在工业机器人硬件趋同的发展下,即将迎来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而在血战中杀出重围,要靠各家在软件上打出差异化。但若是不能将定位、建图、调度管理等数据上云,则未来给AI施展拳脚的空间将变得狭小。

此前上述AGV公司负责人也与华为云、联通云等业务代表联合尝试游说客户上云,但是最后一切计划都在客户的反对声中,不了了之。“制造业老板们对风险属于天生过敏,他们对创新的容错率极低。”

其原因是,AI大模型在工业客户眼里,相当于是一个黑盒。在这个黑盒下面,若是无法实现所有判断节点可追溯,所有操作过程百分之一百稳定,那么工业企业客户很难为了提升效率,而放弃目前已验证过无数次的方案。

这也怪不得他们。ChatGPT与人在对话中“信口开河”或能可解释为一种“可爱”的行为,但在工业机器人移动过程中,超过0.5G的震动等级,将造成一盒价值几十万元的晶圆裂片。

“兴许这一切还需要时间”,说到这里该市场部人士不由得叹了一口气。“你知道吗?这么多年,我学会了一个道理,在工业里稳定比创新更重要”。

说罢,他眼神望向会客室外的空地,一台AGV在研发人员的调试下缓慢但平稳地移动着。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