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我市将建成“数字中国”领先城市,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形成全域感知、泛在融合、安全可靠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数字化治理能效全面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更高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成为具有国内比较优势的数字经济高地。

《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按照“1136”的思路构建数字合肥框架体系“1136”思路。

围绕建设“数字中国”领先城市1个总体目标,将“城市大脑”作为“数字合肥”建设的1个总抓手;围绕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3条主线,在数字筑基、数字驱动、数字赋能、数字智治、数字惠民、数字协同等6个方面重点发力,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我市将聚焦“感存算网”,构建“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智能网络,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光纤入户水平国内领先,全面提升“城市神经元系统”覆盖水平;形成国内领先的“新一代政务云”,数据中心规模、计算能力、服务能力全国领先。

根据《规划》,我市将建成领先的数字科技创新先行区,打造有优势的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成为标杆性的数据资源应用示范区。

其中,发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优势,建好国家实验室,提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语音及语言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等“国字号”创新平台能级,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类脑智能、集成电路、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开展全国领先的数字技术创新。

聚焦“大智移云”“芯屏汽合”,打造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终端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培育信创、数字医疗、智慧物流、量子信息、数字创意等新兴数字产业;加快推进园区和企业数字化诊断、数字化改造、数字化升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杆智能工厂和工业互联网平台。

美菱技术人员在长虹美菱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展示生产管控预警平台。全媒体记者 苏玲 摄

同时,以“城市大脑”为总枢纽,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城市生命线、交通超脑等示范应用影响力,在城管、社区、教育、医疗、养老、文旅等领域打造一批优秀数字应用场景;依托行业领军企业,打造全国领先的智能语音、货车物流、民用航空、智能可穿戴等数字示范应用。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全媒体记者 苏玲 摄

《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4%,建成5G基站2.5万个,行业型和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

大数据企业超过2000家,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超过2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和重点园区数字化改造覆盖率实现双100%;

数据共享有效需求满足率达到99%以上;

构建10个社会治理跨部门多业务协同应用,50个左右生活数字化转型标杆场景。

“我们将通过前瞻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充分发掘数据要素作用,强化数字经济载体建设,注重数字应用统筹协同等多项创新举措,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市数据资源局副局长王文韬说,到2035年,全市数字化综合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成为具有领先优势的数字经济高地,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优势创新要素不断汇聚的数字产业生态,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持续深化,全面实现数字化赋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