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大山中,常散布着零星的耕地,因面积小、不连片,被称为“巴掌地”。如地处渝东南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全县71.92万亩耕地中,46%就是“巴掌地”和坡耕地。

2021年以来,石柱积极“化零为整”,整治耕地3918亩,修复水田1596亩,耕地、水田面积双双增加。


(资料图)

如何把“巴掌地”用出大效益?近日,重庆日报记者走进石柱,一探究竟。

土地变了

草比人高的荒地变成标准化梯田

“以前地荒起,茅草比人高,野鸡乱飞。现在田种起了,燕子、麻雀又回来了。”70岁的刘成元是石柱县临溪镇旭光村干木组村民。他说,由于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前些年村里的部分耕地杂草丛生,由“巴掌地”变成“草窝窝”。

如今,群山环抱的干木组梯田连片,绿油油的生态水稻随风摇曳。天空中,无人机缓缓飞过,为稻田喷洒有机营养液。道路上跑的是沾满泥巴的微型拖拉机。

“现在只有稻田里拔草的活路还需要人做,其他活路都可以交给机器做了。”刘成元感慨道,“现在种地不费人力了!”

过去为啥费人力?刘成元说:“坡高,土薄,田又散,农机开不进来!”

这个情形,对石柱乃至全市的“巴掌地”来说非常普遍。“三调”结果显示:全市小于1亩的耕地图斑达100万个,总面积达50万亩。“两群”地区17个区县中,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占总面积的26%。

为了打破“巴掌地”的局限,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主动为石柱出谋划策,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首先,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的专业团队进场,对当地“巴掌地”进行摸底,“一处一策”进行勘测、设计,制定整治方案。

其次,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符合条件的施工团队,市县两级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在整治过程中为施工团队提供技术、服务支撑。

最后,整治验收合格后,“提档升级”的耕地交还给村集体,由村集体流转给农业企业,农户获得流转收益。

以上全过程,农户、村集体和企业都不需要承担费用,石柱广大农户保护耕地的热情也被激发起来了。

日子变了

村民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上班

“老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我们在家门口上班,当然要把田种好。”说起耕地整治,石柱县南宾街道红星社区建新组村民吴朝福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吴朝福和妻子马培玉都年过五旬,在外打工不容易找到好岗位。但自从耕地整治后,当地企业涂溪农业有限公司流转了老吴家的地,夫妇俩也就近到涂溪公司上班,每月一共能挣5000多元。

“耕地整治后,我们搞农业的也更有信心了。”涂溪公司负责人王荣忠回忆,2015年起他就到红星社区承包茶园,但当时荒草封山,光是开荒就花去两年多时间。2021年石柱启动耕地整治后,他流转了1000多亩地,去年一年就收获稻谷近4万公斤、玉米和土豆各1万公斤,此外还有4000余公斤大豆和油菜。

“土地质量提高,走规模化发展路子,粮食才能丰收。”王荣忠指着梯田说,如今梯田田坎的高度在1米左右,田坎宽度80厘米左右,小型农机可以开进田间;并且,梯田土质也更肥沃了。

为何会有这样的效果?据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耕保处副处长王颖介绍,这是因为整治中采取了“化零为整”的策略。

具体来说,就是在整治时,先剥离原有的耕地表土,通过工程将单个的“巴掌地”按自然走向连成片,再将原有表土和周边表土均匀覆盖到整治后的耕地表面。整治后,耕地土层厚度从不足20厘米增至40厘米,更有肥力。

但这事做起来并不容易。“巴掌地”连片后,需要抬高耕地台面,降低坡度,使田地更平整,通俗地说就是要重新做“地基”。而“地基”抬高后,又容易产生水土流失,不够牢固。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多方走访,请教当地的资深农户,最终决定用“敷田坝”的古法,采用生态敷浆方式做好田坎防水,让整治后的耕地稳稳地保持水土,滋养庄稼。

想法变了

相关部门“下苦力”,引导农户多种粮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耕地越变越好,农户的想法也在转变。

“基本农田就该种粮食。除了流转的地,自家的耕地也没耽误。”60岁的村民田永强算了笔账:自家的4亩地,一年要收1000公斤玉米和2000公斤稻谷,“粮袋子”满当当。

要种粮,种好粮,正在成为石柱广大农户的共识。红星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好田好土是庄稼人的命根子。但过去单靠群众自己无法整治荒地,而未整治的荒地没有价值,自然没有企业愿意来流转,导致荒地更荒,形成了“死循环”。

石柱乃至全市开展的耕地整治,成功解开了困局:相关部门主动“下苦力”,按照每亩2000元的整治标准,投入经费、配套技术推进整治。整治后的耕地价值提升,村集体就能寻找到有意流转土地的企业。这样一来,既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遏制了耕地非粮化趋势,也让广大农户增收。

石柱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唐世龙介绍,如今,石柱县整治后的耕地流转价格从每亩200元提升至600元。耕地上种出的生态红米,售价可达每公斤60元。以往种粮不赚钱、耕地后期管护难的问题迎刃而解。

据统计,2021年以来,石柱新增耕地1086亩,新增水田683亩。下一步,该县还将结合田园环境综合整治等,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农文旅融合的综合体土地整治项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