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大食物观,让老百姓吃饱吃好吃得健康,一个重要前提是拥有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对于形成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科学践行大食物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科学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前提。践行大食物观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在挖掘耕地、森林、海洋食物资源潜力的时候,必须充分评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建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食物生产模式,在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质资源的时候,将其影响控制在自然界承载能力之内,才能实现食物获取的可持续。


(资料图片)

践行大食物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顺应人民群众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确保民众吃得安全健康、营养均衡,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食品来源于植物、动物、微生物,而植物、动物、微生物生长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才能保证。

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科学践行大食物观提供有力保障。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注重产品质量的高质量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其核心要义是农业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由单一追求生产和经济发展转向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因此,必须统筹利用国土资源,坚持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根据环境容量调整区域种植养殖布局,优化种植养殖结构,形成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从而为践行大食物观提供丰富而可靠的资源保障。

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可以“变废为宝”,将通常情况下利用水平较低以及无法被利用的废弃物,高效转化为有机肥、饲料蛋白、营养基料等,为植物提供肥料,为动物提供饲料,为微生物提供养料,最终转化为人类食物。比如在“桑枝条—黑木耳—水稻”循环模式中,在通常情况下被废弃的桑枝条,通过循环利用,就可以当作种植黑木耳的营养基,黑木耳生产结束后,剩下的菌渣是很好的有机肥,可以还田培肥地力。

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可以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引方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将倒逼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绿色科技在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的优势,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食物消费需求,更好地践行大食物观。

作者:罗小锋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图片来源:新华社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