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眼号外(ID:qingyanhw)
【资料图】
作者:陆拾柒
据青眼情报最新数据,今年4月天猫美妆类目GMV环比下滑31%。同时,青眼号外梳理10家化妆品上市公司一季度报也发现,总体来看,8成迎来了开门红,但多家企业增长“刹车”,增速远不敌前两年。
再结合此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季度数据,似乎,低增长将成行业常态。
10企业卖了85亿,8成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3月份,化妆品类零售总额为1043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2023年3月化妆品类零售总额为393亿元,同比增长9.6%。不过,将时间拉长到5年来看,今年一季度的增速尚没有回到疫情前,2018年和2019年第一季度,化妆品类零售总额增速分别是16.1%、10.9%。
与此同时,据青眼号外梳理,截至目前已有10家在A股上市的品牌型化妆品企业,发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的财报,这10家企业一季度营收规模合计约达到85亿元。
class="image-wrapper">具体来看,上述企业中,一季度营收规模超过10亿的有4家企业,占比约40%;这4家企业分别是上海家化、珀莱雅、华熙生物和水羊股份。其中,营收规模最靠前的依旧是上海家化,营收达到19.80亿元;珀莱雅和华熙生物紧随其后,营收分别达到16.22亿元、13.0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珀莱雅公司首次突破60亿元,珀莱雅品牌成为第一个营收规模超过50亿的国货护肤品牌。由此来看,珀莱雅势头不错,有希望在2023年再迈一个台阶。
从同比数据来看,与去年相比增速超过10%的有5家企业,占比5成,其中珀莱雅以同比增长29.27%的好成绩名列榜首,其次是丸美股份和两面针,分别同比增长24.58%、23.94%。
总体来看,10家企业一季度营收出现同比下滑的仅2家,占比20%,绝大多数企业营收在今年一季度得到了增长。与一季度社会化妆品类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长幅度(5.9%)相比,其中6家企业跑赢了大盘。
一季度谁最赚钱?
那么,作为疫情结束以来的第一份成绩单,哪家企业在2023年第一季度盈利最多?又是哪家企业净利润(本文净利润均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幅最大呢?
class="image-wrapper">单从净利润数据来看,上述9家(注:鲁商发展未单独披露一季度化妆品业务净利润)企业中,净利润超过1亿元的有4家,占比40%。其中,上海家化以2.30亿元的净利润领先,其次是珀莱雅和华熙生物,净利润分别为2.08亿元和2亿元。
按增速,除了净利润同比显示为“不适用”的2家企业,剩余7家企业净利润都是增长,其中珀莱雅、水羊股份、丸美股份的同比增长幅度最大,分别同比增长31.21%、25.38%和20.15%。
引人注意的是,历经高增长的华熙生物,净利润与去年相比仅增长了0.37%,在所有企业中,增速最低。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华熙生物一季度净利润分别为1.08亿元、1.52亿元、1.997亿元和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077%、41.05%、31.07%和0.37%。自2021年起至今,其一季度同比增长幅度已出现持续下滑趋势。
对此,有行业人士认为,从华熙生物的年报数据表现来看,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起伏较大,应该与当季的支出和预算使用等方面有关,比如推广、研发方面的费用有所增加,单季度的数据也无法说明太大的问题。
低增长期来了
虽然,行业大盘和这10家企业普遍都在今年一季度开了个好头,营收或者净利润方面得到了增长,但青眼号外梳理了上述10家企业近3年营收与净利润的增速,发现高速增长已成困难,九成企业增长放缓。
class="image-wrapper">单从营收方面的同比变动情况来看,丸美股份、两面针这2家企业与去年相比,同比增长由负转正;拉芳家化同比虽然依旧为负数,但与去年相较,跌幅有所减小。
珀莱雅、鲁商发展(化妆品业务)、登康口腔、贝泰妮、华熙生物、水羊股份这6家企业虽然在今一季度取得了增长,但营收增长速度明显有所放缓。最多的减少了82个基点,最少的降低了约4个基点。
不止于此,在统计范围内的6家企业中,有5家企业净利润增长幅度收窄,其中贝泰妮直接从去年的同比增长85.74%,减少到8.41%;华熙生物从31.07%减少到0.37%。
class="image-wrapper">从这些企业近3年的净利润增速变动情况来看,水羊股份、上海家化、华熙生物3家企业呈逐年下滑趋势。
可以看到,以上多家企业仍在增长,不过行业继续承压,尚未完全恢复元气也是事实。有电商人士前不久曾公开表示,其所接触的美妆商家反映,美妆市场依旧不景气,不管是进口还是国货化妆品都在往下“掉”。
某第三方机构也分析指出,“美妆不属于生活必备品,加上目前市场上缺少新的、较为出圈的成分和技术,因此导致消费者对美妆的消费热情不高。”
疫情结束,对于行业来说确实有所助益,但是疫情给整个消费环境以及美妆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绝非一个季度就能够扭转。
于企业而言,经历过疫情三年的考验,战略偏向于稳扎稳打也在情理之中。并且也可发现,越来越多头部企业更追求有质量的增长,会全面衡量是否有益于市场、行业、环境、社会,这显然也有助于共建良性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