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从贵州省清镇市区开车去往骆家桥村的路上,落叶缤纷,薄薄的云雾环绕在山谷之间。沿着山间的沥青公路一路飞驰,一排排银白色的蔬菜大棚相继进入眼帘。大棚里,几十名工人穿梭于辣椒田中,采摘、打捆、装车,一派繁忙景象。
作为贵阳市2.5万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之一,清镇市红枫湖镇骆家桥蔬菜保供基地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以科技进步促进内生增长,以创新驱动助力提档升级,切实蹚出一条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
试验性选种筑牢产业基石
2019年4月开工至今,骆家桥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已全面建成427个高标准蔬菜大棚和200亩露天种植基地,共计占地3200余亩。按照“一区一季一品种、多区多茬多收”的种植模式,基地内各类优质蔬菜年产量可达8000余吨。
清镇片区蔬菜保供基地负责人贺彦鸿介绍,每个地区的海拔、气温、降雨量和土壤成分等因素决定了当地适合种植的蔬菜品种,而蔬菜品种则决定了后期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所以如何因地制宜地选取适合的品种是一个重点课题。
走进基地3—12号蔬菜实验大棚,党员段勇、朱志学正忙着帮基地技术员陈芬,对大棚内试验种植的多个辣椒类品种的果长、果径、区域结果数量等数据进行测量记录。
为最大限度筛选出适合骆家桥村当地天气气候、土壤环境,且产量高、品质好、效益强的蔬菜品种,骆家桥蔬菜保供基地分区设立了8个实验大棚,并先后引进辣椒、茄子、丝瓜、黄瓜等700余个蔬菜品种进行试验种植,通过对各类品种的生长数据进行分析,淘汰了400多个不适合品种,对表现突出、长势良好的300余个品种继续保留试验种植,并结合市场需求适时选取适合品种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
“试验品种多,就意味着数据多、工作量大,但基地技术员的数量又有限,为此我们发动村内党员群众积极帮助技术员做好日常的数据测量和记录,全力保障基地的高效率运转。”骆家桥村党支部书记李政伦说。
今年3月,骆家桥蔬菜保供基地在完成第一季蔬菜采摘后,选取试验棚中的优良品种“博陇”和“先红6号”作为第二季蔬菜品种进行种植,其中螺丝椒490亩、红泡椒227亩,现已完成采摘,产量达2000余吨。
信息化繁育保障优良品质
高品质的生态农产品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智能化、精准化的生产,是保障优质生态农产品供给质量、能力和效率的有力抓手。
骆家桥蔬菜保供基地自建设之初就把“打造生态友好型智慧农业样板”作为总目标,不断优化生产方式,推动农业产业与大数据相融合,促进种植更加智慧、掌控更加精准、品质更加优良。
今年年初,骆家桥基地8个大棚首批引进集物联网管控、水肥机管控和水泵管控“三位一体”的智能化信息系统,大棚内的物联网终端可精准采集土壤温湿度、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并实时传输到服务器进行存储。技术人员通过手机打开“智慧农业”APP便可对各大棚的内部情况进行全面数据监测,同时可远程操控设备对棚内各种植环境指标进行精准调控,充分保障棚内各类蔬菜的最优生长环境。
“辣椒类蔬菜最适合的生长温度在15-25之间,通过棚内数据监测,当温度超过25时,我们只需通过APP打开棚内顶窗、侧窗和遮阳网,就可及时为棚内降温。”基地技术员陈芬介绍道。
据了解,骆家桥蔬菜基地还配套建成了配肥中心,每季蔬菜种植之前基础技术员都要开展测土配方,通过对区域内土壤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得出下一季蔬菜种植的平衡肥、高钾肥、中微量元素肥等肥料的配比数据,再由配肥中心比照数据精准进行肥料配制,最后通过水肥机管控模块对区域大棚进行均匀化施肥,有效促进区域土壤成分的改良。同时,基地引进3名专业种植师傅,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对育苗、种植和采收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充分保障各类蔬菜苗期植株能够生长健壮,坐果期植株能够全面开花坐果,且果型较好。
鲜度直销打造特色品牌
“让产出的高品质蔬菜能够保持较高的鲜度出现在居民的餐桌上,是提升产品辨识度、打造特色蔬菜品牌的关键。”贺彦鸿说。
据悉,骆家桥蔬菜基地为解决“产销问题”,实行“以单定产”的农业发展模式,每季蔬菜的种植种类和种植规模均按照贵阳市农投集团产销对接会的订单来进行安排,进一步精简了销售环节,缩短了销售时间,有效降低了蔬菜在销售过程中的鲜度损耗。
走进基地今年建成投用的蔬菜分拣中心,只见20余名工人正在忙着分拣、打包刚从蔬菜大棚内采摘来的辣椒,并装车发往贵阳、深圳和港澳地区。分拣中心内部建设有6个冷库,每个冷库可存储5至7吨蔬菜,库内温度可按照各类存储蔬菜的适宜保鲜温度区间行进调节。
分拣中心负责人李兴红告诉记者,大棚蔬菜采摘以后就要立即送到分拣中心,并按照一级、二级、次级三个等级进行分拣装车,优先发送保鲜时长较短的蔬菜。对于当天发送不完的蔬菜,则必须送入冷库进行冷藏保鲜。
自2021年以来,骆家桥蔬菜基地每月劳务用工超1.3万余人次,每月发放人工工资130余万元,辐射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户年可稳定务工收入3万余元。“去年我们以骆家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名义注册了‘贵山蔬菜’商标。大家相信,只要严格按照标准种植、严格品质把控,就一定能够创出我们自己的品牌。”李政伦认为。
融入科技力量的骆家桥蔬菜基地,在破解传统农业“小、散、弱”局面的同时,有力提升了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效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一幅“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