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落户的时候我只差了两分,这次运气好赶上了新出台的人才落户政策,公司立马帮我提交了材料。”近日,今年刚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的应届毕业生王超(化名)在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向《中国经营报》记者感慨道。

6个多月前,王超刚在嘉定新城入职了一家制造企业,这也成为他落户上海的“捷径”。“如果通过常规的‘居转户’方式落户需要7年时间,现在只要等一两个月就能知道最终结果了。”

就在11月底,上海市再次放松人才落户政策,2021年应届研究生毕业生在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和南汇“五大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符合基本条件便可直接落户上海。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按原则均可通过工作单位申报落户材料,具体能否通过则要依据审核结果而定。

“对于上海市来说,吸引有活力的年轻人落户百利而无一害,他们本身就工作、生活在这座城市,只不过没有户口而已。”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向记者表示,此次落户新政的开放度非常大,主要也是为“五大新城”建设吸引人才。新政提出的背后也体现了多种理念的变迁,包括从严控人口规模到高效治理;引入年轻人活力带动银发产业;借助上海的乘数效应,带动长三角地区一起实现高质量发展等。

降低落户门槛

根据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日前发布的通告,经上海市高校招生和就业工作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开放第二批2021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落户受理工作,并试点在“五大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上海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可直接落户的政策。落户受理时间为2021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

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杨国庆指出,今年9月份上海市被赋予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任,进一步明确了上海代表中国参与世界人才竞争的使命。在这一政策背景下,上海市必须拿出一些具体举措来呼应这一重任。同时,上海市老龄化程度较高,急需源源不断地补充优质的年轻劳动力,应届高校毕业生便是最佳目标群体。

事实上,上海市近两年来正频频在户籍政策上寻求突破。2020年9月23日,上海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网发布《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将“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可直接落户”政策从之前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扩大至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这也意味着,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4所高校应届毕业生可直接落户。同年11月,上海市接连3次调整了落户细则。

而在今年3月份,上海市印发《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作为上海市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的重要战略空间,位于远郊的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和南汇“五大新城”,开始着眼于调整人才落户政策。

一方面,对在新城重点产业的用人单位和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工作满一定年限并承诺落户后继续在新城工作2年以上的人才,“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为5年;另一方面,对新城范围内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单位录用的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和上海市居住证持证人在新城工作并居住的予以专项加分。

仅仅过了9个月之后,上海市再次聚焦“五大新城”,进一步降低了落户门槛。汪泓认为,上海市此次落户新政的开放力度很大,不只是上海市高校的应届研究生毕业生,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毕业生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申请,有利于让优秀的年轻人成为上海市的优质资源,进一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拆除户籍“藩篱”

上海文旅产业研究院院长李萌认为,目前,上海城市空间战略格局正在经历很大的变化,其中“新城发力”是一个重要方向,“五大新城”正迎来发展的新契机。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发展,将对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提出很大的挑战,这是现阶段人才政策向“五大新城”倾斜的重要原因。

杨国庆也表示,近年来主张大力发展超大规模城市和城市群发展模式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让人口自由流动,进一步拆除户籍和福利政策的藩篱。上海市此次出台的人才落户政策聚焦于“五大新城”,也是以大力发展超大规模城市为理论依据。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五大新城”常住人口总规模达到360万左右,新城所在区的GDP总量达到1.1万亿元,基本形成独立的城市功能,在长三角城市网络中初步具备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地位;到2035年,“五大新城”各集聚100万左右常住人口,基本建成长三角地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张丽(化名)正在一所上海高校攻读“博士后”。她认为,“五大新城”产业发展较快,给很多产业型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在产城融合的发展态势下,“五大新城”还有着低房价优势,有利于吸引“新上海人”在此安家落户。

上海市一名人社系统的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出台人才落户新政主要是希望在以产业推动“五大新城”建设发展的同时,建立集聚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的环境体系,让人们生活在这个城市,为这里的产业服务或者工作。

“‘五大新城’提供了承载年轻人才的土壤,年轻人才也给新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区住宅销售部负责人、高级董事唐华表示,以2020年上海研究生毕业人数约4.58万人来看,预计人才落户新政将释放数万张房票。人口作为判断一个区域是否值得长期投资的最重要标杆,对楼市的助推作用至关重要,这部分新增人群带来的增量购房需求,将有助于上海各区域更均衡发展。

打造“人才特区”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曾提出,至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要控制在2500万人。这也曾被视为上海市的一道“人口红线”。而根据上海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上海全市常住人口达到2487.09万人,已经逼近“人口红线”。

在杨国庆看来,2500万人口控制计划的提出,并没有限制上海市人口继续膨胀。上海市的经济在持续增长,产业在继续发展,新城在不断开发,对适龄劳动人口的需求一直很旺盛。“人口问题除了总量之外,结构和质量其实更加重要,这一点从人才学角度来理解更加清晰。上海市仍然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人口红线’的突破也将成为必然。”杨国庆说。

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多个热点城市也在出台政策吸引人才落户。例如,杭州市正在解决住房问题上下功夫。根据12月1日公布的《杭州市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管理办法》,稳定就业的非杭州市区户籍家庭被纳入该市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的保障对象,购房家庭可根据支付能力在50%~80%范围内选择产权份额比例。

同时,更多的三、四线城市也正出台“真金白银”的吸引人才政策。11月29日,南通市出台“人才新政3.0版”,给予创业人才个人100万~500万元,团队200万~6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助,重大顶尖人才项目可一事一议,不设上限。

此外,南通市还将建立从大专到博士的综合补贴(生活津贴)体系,三年内给予500~3000元/月的综合补贴(生活津贴)。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或将有更多的二、三线城市降低人才落户的门槛。同时,长三角地区应打破人才竞争的“零和博弈”态势,探索区域内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力争打造成相互协作、一体化的“人才特区”。

汪泓认为,上海市应该吸引更多的外籍人才与“海归”。而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不应畏惧人才等资源的流动,上海是长三角地区的“头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也将放大上海的资源集聚功能,从而带动长三角地区乃至整个东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