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A股已有45家公司抛出了回购方案,医药行业成为其中主力军。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今年年初至2月21日,A股已有9家医药公司发布了回购预案,不仅数量位列各行业之首,而且医药生物行业回购资金上限的整体规模达23.7亿元,也远超其他行业。其中,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更抛出了最高10亿元的回购计划。
医药行业为何密集发布回购计划?回购预案抛出后,能否提振公司股价?
药企频抛回购计划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今年截至2月21日,A股市场上共有45家公司发布回购预案(以董事会预案公告日统计),其中2家公司回购已完成,29家公司正处于实施阶段,14家公司处于董事会预案阶段。
从行业看(依据申万一级行业分类,下同),45家抛出回购预案公司中包括9家医药生物公司、6家电子公司、5家电力设备公司、4家基础化工公司、3家建筑装饰公司、2家传媒公司、2家家用电器公司、2家计算机公司、2家汽车公司、2家建筑材料公司、2家轻工制造公司,及6家其他行业公司。
不仅数量上超过,而且从拟回购的资金规模来看,医药生物行业亦远超其他行业。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医药生物行业9家公司拟回购资金规模的整体上限达23.7亿元,位居各行业之首;紧随其后的为传媒、电子、电力设备、基础化工、家用电器、计算机、汽车、建筑材料等行业公司,其拟回购资金规模的整体上限分别为13亿元、11.1亿元、8.56亿元、5.2亿元、4亿元、3.5亿元、2.69亿元、2.5亿元。
图1 年初至今发布A股发布回购预案公司统计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在9家抛出回购预案的医药生物公司中,有7家公司回购资金规模上限逾亿元(含1亿元),包括迈瑞医疗(300760.SZ)、泰格医药(300347.SZ)、康希诺(688185.SH)、艾德生物(300685.SZ)、天臣医疗(688013.SH)、海尔生物(688139.SH)、迪瑞医疗(300396.SZ),其中,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的回购资金总额达10亿元,资金规模最大。
图2 年初至今发布A股发布回购预案的医药生物公司统计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除了频繁抛出股份回购预案外,与此同时,诸多医药公司也在“真金白银”地实施回购操作。
记者据同花顺iFinD数据初步梳理统计,今年以来共有223家A股公司实施了回购股份,其中,医药生物以31家高居各行业榜首,而紧随其后的为电子、机械设备、计算机、基础化工、电力设备等行业,其实施回购股份的公司数量分别为26家、22家、20家、13家、10家。
图3 年初至今发布A股实施回购操作的公司统计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回购股份动机不一
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医药公司为何频繁抛出回购计划?
2022年1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其中,在减少公司注册资本外,增加“将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者股权激励”“将股份用于转换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上市公司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必需”等三种回购适用情形。
有市场人士指出,该细则适当完善了允许股份回购的情形,同时适当简化了股份回购的决策程序,对上市公司回购积极性产生一定刺激。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不同的公司回购动机不同,但通常会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公司没有好项目且现金流比较充裕的情况下进行回购,而等公司差钱的时候再去进行定增等融资活动,相当于变相的资本运作;还有一种是公司认为当前股价被严重低估,所以从股价的角度,公司目前比较有信心通过回购股份以实现未来可能存在的资本溢价。”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则向记者表示,药企近期密集进行回购可能是综合原因导致的,“一方面,近两年受疫情与行业政策的影响,很多药企估值可能已经偏低,其中一些企业根据自身的市场状况、业态布局、研发布局,对未来发展很有信心,因此会倾向于开展回购;另一方面可能是出于融资考虑,有些企业可能下一步计划融资,但由于目前股价过低,或导致融资不达预期,因而想通过回购来提振市场信心。”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医药生物公司发布回购计划的时间主要集中于2月上旬。在此之前的1月份,Wind数据显示,医药生物指数(申万)下跌14.94%,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7.62%,医药生物指数跑输沪深300指数7.32个百分点,同时该月跌幅创自2016年之后之最。
与此同时,在估值方面,今年1月医药生物(申万)板块估值已来到近十年的低点附近。特别是医药板块相对沪深300的溢价率,从2020年中的350%下降到2022年1月底的130%附近。
图4 2012 年至2022年1月31日医药板块估值水平及估值溢价率变化
(左轴为估值,右轴为溢价率)图片来源: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
超跌后存护盘压力
董登新认为,医药板块近期行情低迷可能与投资者预期落差比较相关。
“实际上,在疫情之初,部分投资者对整个医药板块存在一种盲目的跟风炒作,但随着疫情逐渐得以控制,对部分公司而言,业绩状况也就‘水落石出’,相对来说没有大家预期的高成长性,或者随着疫情发展也没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在此情况下,都有可能导致股价洗牌。当然,医药板块的普遍回落也存在一种板块炒作的趋势,譬如部分投资者存在追涨杀跌、一抛多抛等情形。”
红塔证券则认为,医药生物行业如此的单边行情,主要原因在于受疫情和医改影响推动前期板块涨幅过多。同时,随着2021年年底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部分IVD、器械耗材、非医保目录药品的集采打破了市场之前的集采带来降价预期,因此部分医药企业的未来业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以“东北药茅”长春高新(000661.SZ)为例,1月19日,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发布《广东联盟双氯芬酸等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文件》,由于生长激素纳入广东联盟集采,市场担忧长春高新业绩空间将被挤压。受此影响,长春高新连续3日跌停,且1月19日至1月26日期间短短6个交易日,长春高新下跌36.99%,同期行业跌幅12.02%,深证成指跌幅为4.25%。
面对股价暴跌,长春高新打出了一套“回购+增持”的组合拳。1月21日,长春高新披露回购结果:2021年12月3日至2022年1月21日,公司累计回购247.32万股,合计成交金额约为6亿元(含交易费用)。同日,长春高新发布增持公告称,包括公司董事长马骥,董事、总经理姜云涛在内的9名董监高于当日增持公司股份,增持数量合计达8.47万股。
除了长春高新外,国内临床CRO龙头泰格医药亦面临较大的护盘压力。《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泰格医药近期股价走势低迷,年初至2月11日,泰格医药区间股价下跌24.53%,同期行业跌幅17.74%,深证成指跌幅10.29%。
2月13日,泰格医药发布公告称,拟使用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的方式回购部分公司A股股份,用于后期实施A股股权激励计划或A股员工持股计划,回购资金为2.5亿元至5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120元/股。
在2021年8月,泰格医药也曾抛出过一份回购预案,彼时其回购资金也高达2.5亿元至5亿元。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称,半年内两次发布回购预案,且回购资金规模较大,表明公司目前护盘压力较大。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与去年7月1日的公司股价最高点相比,目前泰格医药股价已经“腰斩”。然而这并不是业绩不佳所致,而是由于医药行业整体低迷的行情,以及基金抱团下跌等因素综合影响。因为之前基金集中抱团CRO行业,把板块估值炒得比较高。
股价提振效应或不明显
A股历史上,医药公司回购的案例并不少见。尤其是近几年来,医药生物公司回购出现“井喷”。
记者依据同花顺iFinD数据初步梳理统计,2012年至2017年,医药生物行业公司发布回购预案的数量一直维持在10家以内,而2018年至2021年,医药生物行业发布回购预案的公司数量猛增,依次为59家、27家、25家、52家。
图5 近十年A股发布回购预案的医药生物公司统计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以医药生物行业发布回购预案公司数量最多的2018年为例,《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59家抛出回购预案的医药生物公司中,有逾1/4的公司集中于11月份发布。Wind数据显示,2018年下半年,医药生物指数(申万)下跌29.85%,而在下半年整体下行的行情中,2018年11月,医药生物指数(申万)逆势上涨5.3%,跑赢同期微涨0.6%的沪深300指数4.7个百分点。
不过,多名专家表示,回购计划抛出后不一定会提振公司股价。董登新坦言,“实际上,我国上市公司不太重视市值管理,因为大部分公司认为股价高低与员工福利、高管薪酬并无直接关系,目前期权或股权激励等也没有跟市值捆绑,更多的是考虑利润、营收等业绩指标。此外,A股的投资者目前是以散户为主,以短炒赚快钱为主,不太倾向于做长期投资。因而,我认为在中国基本上从市值管理角度来考虑回购的可能性不大。”
史立臣也认为,公司发布回购预案不一定能够提振股价。“事实上,上市公司回购流程分几步,发布预案只是其中一环,最后是否真正实施还存在较多变数。医药企业股价长期走势关键在于公司核心竞争力是否突出,这就具体表现在公司业绩表现是否优秀、未来发展规划是否清晰、公司研发能力是否过硬、业务调整能力是否较强等多方面。”他表示。
此外,史立臣还指出,对于近期医药行业密集抛出回购预案,投资者要谨慎操作,要深入研究公司基本盘。其实单纯的一个回购信号不太具有实际意义,需要结合公司未来业态调整或者研发布局动向综合考虑。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