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一直贴着“低风险”的标签,近期却频频跌破1元面值,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多位投资人士表示,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改革之后,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将进入常态,投资者应该理性看待。在此背景下,今年固收类产品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
银行理财产品频现“破净”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浮亏,尤其是近一个月,净值型理财产品“破净”不断。
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18日,理财市场存续产品28754只,其中,单位净值低于1的有2198只,占比7.64%,较年初再度提高,涉及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股分行理财子公司、城商行理财子公司、合资理财子公司等各类银行金融机构。
另外,部分R2/R3级理财产品也出现浮亏。根据普益标准统计的数据,今年以来截至3月15日,共计3435只理财产品出现了单位净值小于1的情况,其中风险等级为R2/R3级的理财产品3282只,分别占今年以来披露过单位净值理财产品的8.52%和8.14%。
普益标准研究员董翠华对此解释道,R2/R3级理财产品投资的主要是固定收益类资产,在近期债券市场收益率下降的情况下,产品收益下降。若同时持有股票等权益类资产,受股市行情下跌的影响,跌幅会更加明显。
“银行理财产品也亏钱?”富荣基金经理唐奥分析,银行理财亏钱,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端的大幅震荡。权益市场持续回调,投向此的理财产品收益欠佳;同期债券市场波动也较大,两方因素叠加导致部分理财产品出现浮亏。“理财产品净值下跌也受到估值方法调整的影响。过去,银行理财产品对债券大多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现在则多采用市值法。前者将收益摊余到每天,净值波动较小。而市值法产品净值收益与底层资产的市场表现直接挂钩,波动更为明显,易引发‘破净’现象。”
蜂巢基金基金投资部总监、蜂巢恒利债券基金经理李海涛分析,资管新规施行后,银行理财净值型产品发行数量较大。而受债券收益率持续下行影响,纯债券品种的收益率难以满足客户要求,叠加近3年股票和转债市场表现较好,不少产品布局了“固收+”产品。“这些主打‘固收+’策略的产品不同程度配置了权益或者转债资产,今年以来权益市场表现欠佳,导致一批净值型理财产品”破净。而之后的赎回行为和市场下跌形成恶性循环。
净值化时代产品波动为常态
净值化改革之后,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将成为常态。
李海涛表示,大多数理财产品将以类货基或短债形式存在,能参与的策略较多,可以形成较好的稳健效果,整体波动率依然较低,相应收益也会偏低。但那些投资股票和转债等增强型产品的,收益率波动将是未来常态。
唐奥表示,在打破刚兑、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过程中,理财产品收益因股票、债券市场震荡而发生波动是必然的,未来将会成为常态。“短期账面的浮亏并不意味着产品最终会出现负收益,投资者还应全面理性看待这一现象。”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表示,混合类、中高风险、配置权益类资产的理财产品收益波动可能会成为常态,但不同产品的净值波动幅度差异会比较大,要看产品具体的投资策略;固收类、中低风险、未配置权益类资产的理财产品,整体净值波动偏小,收益相对稳定。
固收类资产具备投资价值
对于偏稳健的固收类产品,不少投资人士认为,2022年固收类资产更具备投资价值。
李海涛表示,目前美国处于加息周期,国内经济处于宽信用周期,短期内利率面临一定的上行压力,建议配置一些偏短久期的信用债基。
红土创新基金基金经理杨一表示,固收资产能提供稳定回报,流动性良好,是基金重要的投资方向。在宏观经济稳中向好、汇率稳定的背景下,中国的固收资产在世界范围看都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吸引力。“开年以来,国际宏观形势复杂,俄乌冲突爆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多国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给各类资产价格造成了较大冲击。”杨一表示,我国经济保持稳中向好势头,稳增长保民生政策陆续出台,国内宏观经济和流动性状况稳定,投资者应以长期视角看待资产的短期价格波动,采用定投的方式投资与自己风险偏好相匹配的产品。
展望后市,唐奥表示,信托以及银行理财打破刚兑,投资者对风险较小、波动较小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收益目标的产品需求迫切。目前一些产品能承托这部分需求,公募中的纯债产品能提供相对稳定的收益,风险较低、回撤较少且随时可以申赎,对于部分低风险偏好的机构及个人投资者来说具有较高的配置价值。
普益标准研究员陈雪花表示,当前在国际环境不明朗的大环境下,股债市场均有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权益类产品和固收类产品净值均有下降的可能性,即使过去收益相对稳健的“固收+”产品也有净值破1的可能性。如果投资者能够客观看待短期波动,那“固收+”仍不失为一种合适的投资标的,如果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极低,货币类产品是最佳选择。
前海联合基金表示, 固定收益资产在国内的资产类别中占据着最大比例份额,从配置角度出发,始终是资产配置的主要类别之一。虽然固收类资产由于市场的波动,出现净值回撤等问题,但回撤幅度一般不会很大,且大多会在中短期内得以修复。而且从长期看,回撤可能是配置的好时点。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