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报的陆续披露,持牌消费金融业绩也逐步浮出水面。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1日,已披露2021年业绩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大部分净利润取得正增长,消费金融机构头部公司业绩报喜。且已经披露业绩的6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有3家机构净利润均迈进了10亿元“俱乐部”,分别是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以及马上消费金融。
3家机构净利迈进10亿元“俱乐部”
由于部分消费金融机构披露的业绩数据不完整,净利润及其同比增速情况无法完整窥探,但从已披露情况看,招联消费金融2021年全年总资产1496.98亿元,同比增长38%。全年营收159.33亿元,较上年的128.16亿元增长24%;实现净利润30.63亿元,同比增长83.6%。
对比招联消费金融往年营收情况来看,在2019、2020年,招联消费金融净利润增速远不及2021年。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招联消费金融营业收入分别为107.4亿元和128.1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4.66亿元和16.68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7%和13.78%,而在2021年净利同比增长则达到了83.6%,增速明显。
马上消费金融业绩情况来看,2021全年净收入实现破百亿元,达100.10亿元,同比增长31.6%;实现净利润13.82亿元,同比上年的7.12亿元,增长达94%,纳税额8.7亿元。
另外,兴业消费金融在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83.91亿元,同比增长29.78%;实现净利润22.30亿元,同比增长65.14%。对比往年数据来看,兴业消费金融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64.65亿元,同比增长28.4%;净利润13.5亿元,同比增长30.94%。
其他数据指标,截至去年末,兴业消费金融资产总额617.90亿元,同比增长38.67%。按照往年数据来看,截至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末,其资产总额分别为222.62亿元、373.52亿元、445.59亿元,可以看到其资产总额一直在上涨。
海尔消费金融2021年度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海尔消费金融实现利息净收入20.64亿元,同比增长76%,净利润为1.91亿元,同比增56%。
同期披露业绩数据,还有晋商消费金融和湖北消费金融,记者注意到,这两家净利润均未过亿元。晋商消费金融去年营业收入5.5亿元,净利润6093万元;2021年湖北消费金融营业收入7.28亿元,净利润9319万元。
此外,开业仅两年的小米消费金融业绩也揭开面纱。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小米消费金融总资产63.16亿元,净资产15.05亿元;2021年实现净利润368万元。
在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看来,头部消费金融机构在2021年继续扩张式发展,并递交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资产规模、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较高增长。“从数据情况看,头部机构业绩具有相似性,营收增速普遍低于资产规模增速,原因是行业规范背景下产品利率降低;净利润增速普遍快于营收,则是在成本控制、坏账等方面得到了较有效的控制。”于百程表示。
多机构创新加码“绿色”
除了常规业绩数据,也有消费金融机构对外公布了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及绿色消费金融布局情况。
据披露,截至2021年12月末,马上消费累计服务农村用户2778.82万人、交易额3263.25亿元。同时,创新加码“碳中和”,从绿色化运营、构建低碳文化等多维度节能减排。环境责任也是马上消费一体化生态的重要构成,截至2021年底,通过全线上业务、金融云、电子合同、智能客服等已累计碳减排量91.19万吨。
2021年,兴业消费金融专项制定了绿色消费金融与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将以绿色信贷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完善绿色消费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推动普惠金融提质增效。另外,在2021年服务的3万户大学生家庭中,农村家庭占比超过65%,脱贫县区户籍客户占比超过10%。
在科技研发方面,据马上消费金融披露,截至2021年技术员工达1300多人,占公司总人数七成以上;申请发明专利605件,自主研发900余套涵盖消费金融全业务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核心技术系统。同时,马上消费已助力200家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覆盖主流消费场景超200个,达成合作的商户超100万。另外,海尔消费金融的科技和风控人员占整体员工比例超50%。
纵观整个行业来看,消费金融市场仍受各方看好。业界普遍认为,消费金融行业在监管框架日益完善下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具备科技基因的金融机构能够行稳致远。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对表示,目前持牌消费金融业绩呈现持续向好态势,预计未来行业整体情况仍将向好,头部机构会延续“强者愈强”的特征,未来将从三方面决定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在行业中的地位,其中科技实力及科技创新能力是占据核心位置的关键要素。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一是技术,新技术将继续推动消费金融流程优化,助力提升业务效率;二是场景,预计持牌消金机构将加大寻求场景拓展与金融生态圈的构造;三是模式,伴随着线上获客成本的日益攀升以及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不断完善,线上线下有机联动的模式将成为消金机构的核心竞争能力。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