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已至,新绿浸染。伴随巨大轰鸣声,多型运输机相继从太行南麓某机场腾空而起,分别按照预定航线奔赴目标空域,开展轰炸、航行、起落等课目训练。与此同时,在千公里外的渤海湾畔,数架舰载直升机在模拟着舰平台上循环起降……

连日来,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相继开展昼夜同训,并将实弹轰炸、低空机动、昼夜间平台起降等高难课目和战训任务列入了这次飞行训练计划。

实战任务锤炼应变未知的能力

测量、计算;再测量、再计算……借助一幅星星点点的航图,基地飞行教官刘居杰带领骨干教官反复商讨,为即将执行的协转任务研究最佳航线。

前不久,该基地新年度第一个协转任务拉开帷幕。刘居杰负责带队,从接到任务开始,他就一直带着飞行员们搞研究,完成应急响应、情况判断、机动筹划、兵力编组。

记者从计划中看到,此次飞行训练,他们要飞越近千公里的航程,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指定地域,并在着陆后快速完成装机、加油后再次起飞。作训参谋刘奕轩补充道:“这次飞行训练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时间、转场目的地、航路等各种信息,都直到开飞前不久才告知我们。”

该基地领导介绍,前些年,他们的使命从单纯教学训练向“教战一体”转变,面对逐年加重的教学任务和未知的作战任务,教官们要找准教学与实战间的“撬点”——上级指派的实战化任务是“磨刀石”,既能提升教官的实战教学能力,又能强化学员的机长意识和技战术水平。

任务开始前,刚分配到该基地的学员许伟,接到参与任务筹划的通知。他被安排首次担任模拟指挥员,这既让他兴奋不已,又让他感觉责任重大。他收集了一人多高的资料,并从这些资料中抽丝剥茧,最终形成了一套独有方案。

“设计方案时要考虑很多因素,不仅要对沿途不同地形、山顶高度等进行标记,还要分析在遭遇入云、积冰、强对流等特情的时候怎么办,并按飞行包线测算机动速度、最大高度、飞行载荷等数据。”许伟表示,他对即将执行的任务信心满满,言谈间显露出几分机长风范。

“近年来,我们陆续安排学员参与运输机远程协转、兵力投送和直升机航母交通保障等实战任务。这次更是让学员参与任务筹划,逐渐加重他们的担子,让他们更好地全程参与其中。”该基地领导说。

实战充满未知,随机应变是破解未知的唯一正解。正如飞行教官牛忠山所说:“执行条件未知的大项任务,能有效锤炼学员的独立遂行任务能力和战场应变能力。”

改进教学消除训练与实战的“温差”

回想起一个多月前的那次训练,首次参与实弹轰炸训练的学员柴星宇直呼受益匪浅。

他在训练中负责领航任务。随着满载弹药的某型轰运教练机准时到达目标空域,领航舱内的柴星宇趴在轰瞄器上,双眼不停地搜寻着靶标位置。收到地面指挥所命令后,他和队友稳稳操纵战机穿云而下,瞄准、锁定、投弹,一整套动作行云流水,数枚炸弹直接命中雪地中若隐若现的靶心。

而在空域另一边,某型主战运输机领航舱里,学员张配铭正努力摆脱雪地困扰:他一会儿向舷窗外观察,一会儿仔细对照地图,额头上渐渐渗出了汗珠……

“领航员是战机的眼睛,原本特征明显的参照系在白雪覆盖后变得极难分辨,简单的导航转场训练也变得不容易。”空中机械师贾倩说。

最后,张配铭终于在一片茫茫的白色中发现了一个红色地标,他迅速在地图上标记,并实时跟踪,准确定位了下一个转弯点。

记者了解到,以往无论实弹轰炸训练还是导航转场训练,飞行教官都是拿着地标完全暴露的地图授课,学员对“裸图”情况非常熟悉。然而一旦冬季降雪影响地标分辨,他们的训练成绩就会大打折扣。

“现在冬训与以往不同,我们不仅经常用空域雪后地标图片对比教学,还完善了一套‘两带一比较’的雪后地貌地标识别方法。”飞行教官杨矿说。

随着实战化教学不断深入,环境意识贯穿于该基地各机型训练中,针对不同环境的训练方法也在逐步完善实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

位于东北的该基地某直升机团模拟飞行室,没有像其他房间温暖如春,而是寒意逼人。来自广西的学员陈坤告诉记者:“这是因为我们关掉了暖气,只为练就在严冬环境中精准操纵直升机降落着舰平台的本领。”

平台起降课目原本是陈坤最擅长的,但在春节前夕,他却感觉手脚像被冰雪套上了枷锁,怎么也无法发挥出正常水平,导致他在之后的一次考核中名次倒数。于是他和战友们商量,关闭了模拟飞行教室的暖气。

看着学员们冻得通红却因成绩突破喜上眉梢的面庞,飞行教官刘帅说:“暖气关了,温度降了,训练与实战的‘温差’却消除了。”

昼夜同训彰显“向战转型”的魄力

夜幕下,渤海湾畔某机场,灯光与星月交辉。

“限动盖好,可以起飞!”随着飞行指挥员程绪勇的一声令下,学员李祥迅速完成加油门、拉杆等一系列操作,直升机巨大的桨翼飞速旋转,战机冲向夜空。

按照往常惯例,新年后飞行训练多以保持和恢复技术为主,而此次飞行训练竟然安排了近10个课目,还组织了昼夜同训的大场次训练,让学员们感受到基地“向战转型”的魄力。

随着战机逐渐升高,舱室内仅剩仪表闪烁微光。李祥望向窗外,刚才还繁华似锦的城市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漆黑……

“夜空中,可供判断直升机飞行状态的参照物较少,学员们易产生飞行错觉,难以及时发现偏差,必须对方位很敏感。”飞行教官董永说。

没了参照物怎么办?李祥对之前的训练场景记忆犹新:那是夜航前的某晚,董永拉上空勤楼走廊的窗帘,让几名新学员在一片漆黑中仅靠一个指南针,在脑海中建立空间图像,找到自己的宿舍。

从这个生活中的训练场景获得的体验,让李祥心中充满底气,他将目光从窗外移向仪表,根据数据在脑海中建立起直升机的空间结构,最终按要求独立完成夜间飞行和平台起降课目训练。

走下战机,完成复盘讲评,学员们乘坐空勤大巴回到宿舍,他们又将面对夜航后的挑战——快速入睡。

该基地教学训练科科长郭巍介绍,昼夜同训过程中,不断调整作息打乱了飞行学员的生物钟,使得他们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而飞行后学员们的精神状态又会长时间高度紧绷,如果不能有效调整,久而久之,他们的体力、反应力、记忆力都会明显下降。

因此,面对夜航嘈杂的噪音影响和各种突发情况的打扰,如何快速高效地睡觉“成了飞行学员们的”必修课“。初次夜航的学员往往求助于眼罩和耳塞,但执行多次夜航任务的资深飞行员表示,掌握全身放松睡眠法才是真正助眠的”法宝。

航医邱松楠告诉记者,通过学习和训练,长期战备的飞行教官可以很快进入30分钟至1个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让他们能够从容面对昼夜同训、连续飞行、紧急拉动等高强度训练。

窗外,飞行空域训练正酣,战机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道惊心动魄的弧线;室内,李祥已用航医教的快速入眠法进入甜蜜梦乡。待到朝阳初升,迎接他的将是一天全新的挑战。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