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邢炜4月16日在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近年来,银行业在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总体保持了稳健发展态势。银行体系自身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明显提升;对经济的多层次、广覆盖和差异化的服务机制初步建立。
但他也表示,随着经济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银行业在服务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
银行服务普惠领域还有待深化服务科技创新还存在瓶颈
在邢炜看来,当前银行业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服务普惠领域还有待深化。邢炜表示,近年来,商业银行积极落实“六稳”“六保”工作,普惠金融实现了“增量、扩面、降价”。同时,一些商业银行反映,仍存在一些制约普惠金融进一步深化发展的瓶颈。
首先是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当前,数字普惠模式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但覆盖全国的公共信用数据库建设滞后,同时商业银行自行采集存在获取难、重复对接甚至无法获取等问题。
其次是对接专精特新企业存在困难。部分省、市相关部门未公开省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名单,部分中小银行难以获取名单给予精准金融支持。
第二,服务科技创新还存在瓶颈。一是银行信贷准入标准与科创企业需求不相匹配;二是对科技创新的价值评估和风险评估体系仍有待完善;三是知识产权估值、质押和流转体系不健全。
第三,服务绿色发展还存在不足。一是绿色标准不统一;二是风险收益不匹配;三是产品供给不均衡;四是交易市场不完善。
第四,服务乡村振兴还存在短板。一是产品种类不够丰富;二是获取农村客户信息难度大、成本高;三是农村地区配套机制不完善。
第五,服务数字经济还有待创新。“数字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邢炜表示,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服务水平和质效提出了新要求,商业银行在相关产品和服务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
首先是银行业自身数字化转型存在不足。其次是服务模式亟需创新。邢炜认为,商业银行在服务数字经济过程中仍然局限于关注企业现有规模、现有资产、抵押担保等,忽视了企业增长潜力、核心技术及知识产权,风控理念与数字经济的行业特征存在一定矛盾。同时,数字经济行业中的细分行业众多且产品应用领域较广,个性化融资需求较多,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更高。
第六,全面风险管控还有待加强。邢炜表示,银行业一直存在做好风险防控和支持企业融资的平衡问题。在一些重点风险领域,比如在房地产金融风险、中小企业风险方面,对银行把握客户业务真实性、事后监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还存在风险暴露比较集中的地区,需要多方面合力做好相关风险化解的工作。
银行应紧盯关键技术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邢炜表示,银行自身需围绕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做好金融服务,全力维稳宏观经济大盘。他具体提出四项建议。
第一,紧盯关键技术,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一是围绕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通过发起设立、参与产业引导基金、投贷联动、内外部合作等方式加大对“卡脖子”等关键技术的支持。二是围绕科技创新企业的特殊金融需求,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打通科技企业融资“堵点”,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注入更多金融活水。三是创新和拓展合作渠道,加大与高新科技园区、创业孵化园区,与风投机构、担保公司、券商等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第二,紧盯薄弱领域,提高高质量发展成色。一是构建良好普惠金融生态圈,积极与政府部门、核心企业、重点商圈进行对接,实现生态协同和渠道协同,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二是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探索建立专业的乡村振兴部门,创新服务模式,提供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三是支持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加大对新能源及新能源产业链的金融支持,积极探索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创新抵质押担保方式,推动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四是助力“新市民”在城镇安居创业。
第三,紧盯数产融合,做强做优数字经济。一是切实做好数字经济的金融支持服务,重点关注数字新基建,提升对数字经济的金融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积极参与经济、生活、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三是积极推进自身数字化转型,要夯实信息科技基础,提升数据治理水平,尤其需要大型银行发挥“头雁”作用,加快向中小银行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第四,在当前的新形势下,需要高标准兼顾防范风险与促进发展的平衡,提升市场适应性和敏感度,优化完善相关制度机制。
激发银行业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能
他建议,金融管理部门可以针对性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指引,激发银行业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能。包括统一金融标准、强化金融激励机制、提高监管的风险容忍度、持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等。
他还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为银行业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包括整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组建专业技术评估和交易机构、完善风险补偿机制等。
邢炜表示,中国银行业协会作为银行业自律组织,将继续围绕“自律、维权、协调、服务”职能,通过搭建科技平台、强化人才培养、加强调查研究等方式为行业赋能,助力行业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