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平凉市是中华农业发祥地之一,素有“陇东粮仓”之称。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开始从事渔猎和农业生产。

因气候适宜、光照充足,又有泾河、汭河、黑河、达溪河自西向东流经全境,使得涵盖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4县(区)48个乡镇的东部川塬区,成了平凉划分的小麦、玉米、高粱、糜谷、蔬菜瓜果区。据《平凉地区志》记载,百合、山药、绿头冬萝卜、包心白菜、辣子、蒜、小葱、大葱等一度是平凉的传统名产。

时序更替、四季轮回。历经几代人的接续努力,站在新发展阶段的平凉,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大手笔谋划推动设施蔬菜产业全链条发展,以菜生财,以菜富民,以菜谋兴,助力平凉经济高歌猛进、乡村全面振兴。

紧盯产业基础

全面推进设施种植

春光正好,建设正酣。这段时间以来,由北向南、从东到西,一座座蔬菜大棚、日光温室拔地而起、孕育生机,一株株蔬菜种苗牢牢扎根、拔节生长,一棚棚设施蔬菜订单生产、直供直销。放眼望去,在平凉1.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升腾着绿色的希望。

希望,对于崇信县于家湾华芮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关军合来说,就是产销两旺,带领更多群众在产业链上得到实惠。他所在的锦屏镇于家湾村千亩设施蔬菜基地,是崇信县汭河川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平凉市夯实蔬菜产业基础,全力推动链式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

去年,平凉市第五次党代会把设施蔬菜确定为全市九大重点产业链之一,提出到2026年,全市设施蔬菜要实现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产量9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35亿元的发展目标,大大提振了平凉市广大菜农、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涉农企业的信心和决心。但与此同时,由于严格控制“非粮化”,这组数据也意味着设施蔬菜产业链建设,面临着更严要求、更高标准。

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已无太大空间,要实现产值翻番,必须在提高单位产量和产值上下功夫。经过前期大量走访调研和对比论证,平凉市很快找到了破题的关键:大力发展设施种植。

“同样是一亩地,露地蔬菜年收益约0.2万元,大棚约1万元,温室约2.5万元,要想实现产值翻番,扩大设施蔬菜种植面积是基础。”市设施蔬菜产业链链长办公室副主任李鑫向笔者介绍。

悠悠泾河穿城而过,滋润着万物,也为崆峒区蔬菜产业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早在上世纪80年代,得益于技术支撑,崆峒区(小平凉市)的大棚和温室蔬菜就得到迅速发展。截至去年,崆峒区累计发展设施蔬菜1.2万亩。

去年以来,崆峒区按照“一区两带”发展布局,以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和提升改造为核心,大力推进崆峒区省级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等重点项目,计划今年种植蔬菜9万亩以上,实现全产业链产值5亿元,以“领跑者”的姿态,彰显首善之区的责任与担当。

因汭河、黑河流经全域,崇信县也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产业链发展的基础工程,全力加快汭河川区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区和黑河川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步伐,积极构建订单农业、集约化育苗、标准化生产、贮藏保鲜、分拣包装、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可以预见的是,在现有利益联接机制下,当地群众发展蔬菜产业的“钱景”会越来越好,关军合的希望离现实也越来越近。

目前,平凉市各县(市、区)正在集中连片打造设施蔬菜基地、产业园区,今年已启动创建省级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计划建设设施蔬菜示范园10个,新增设施蔬菜0.5万亩。

聚焦项目建设

招商选资更加精准

这段时间,庄浪县南湖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设施蔬菜基地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焊花飞溅,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经过夜以继日、加班加点,这项投资上亿元的重大项目,已完成了项目初设、土地流转、通水通电和部分大棚主体修建等工作,预计6月底可建成投用。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推动设施蔬菜产业链发展中,平凉市坚持把项目带动作为延链、补链、强链的重要抓手,以招商引资为引擎,助推项目建设,不断培育扶持壮大链主企业,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保证产业的高效益和项目的成功率。

政府负责土地流转和服务保障,引进山东寿光坤园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管理运营和产品销售,吸纳当地群众入园务工。庄浪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薛拴成告诉笔者,南湖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设施蔬菜基地项目建成后,基地蔬菜年产量将超过1700吨,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纯利润超过200万元,对做大做强庄浪县蔬菜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企业化经营不是小打小闹,只有做成‘大蛋糕’才够大家分。”前不久召开的平凉市设施蔬菜产业链工作推进会议,为蔬菜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各县(市、区)精准策划项目,建立设施蔬菜产业链动态项目库,把土地、生产、市场等要素有效结合起来,包装打造一批锻长板、补短板的全链条发展项目,通过靶向链式招商,让投资者看到优势、看到前景、看到效益。

春日的达溪河,桃红柳绿,美不胜收。再过几个月,沿河栽植的5000亩朝天椒,宛若一颗颗红玛瑙,将在增添美景的同时,更为群众带来一张张“红票子”。

朝天椒绿色栽培技术推广项目,是灵台县在去年成功试种1000亩新品种珠子椒和朝天椒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扩容提质增效的蔬菜产业链订单项目。项目计划投资260万元,引进山西红之源、山东众农两家龙头企业作为朝天椒产品回收和销售主体,在全县12个乡镇适宜区集中连片种植5000亩朝天椒,预计产值将达2000万元左右。

项目兴、产业兴。今年,平凉市共确定实施39个设施蔬菜产业链项目,总投资19.86亿元,当年投资6.77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项目31个,完成投资1.16亿元。

“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各县(市、区)在招商选资方面做了一定努力,过亿元的设施蔬菜产业链项目有3个,崆峒区2个、庄浪县1个。静宁县开工建设项目10个,占全市总项目数的25.6%,泾川县与平凉金润集团签订招商引资框架协议,签约资金6000万元,已经动工实施。”平凉市设施蔬菜产业链链长办公室工作人员王喜善告诉笔者,当前平凉市上下已然掀起了产业链项目建设的热潮。

完善责任体系

工作推动更加高效

常年围着大棚转,崆峒区安国镇土桥村菜农贾润莲,虽苦尤乐。这段时间菠菜上市了,他只需要将菠菜进行简单地分拣打捆,即可送往城东的新阳光批发市场销售。

“一年下来能挣八九万元。”说起收成,这个土里刨食半辈子的菜农,露出了动人的笑容。

子承父业,毕业后返乡跟随父亲种菜的唐文波,又赶上了好时机。今年,华亭市优化种植结构,在东华镇黎明村和上关镇半川村打造食用菌产业种植示范带,作为黎明川文波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产业前景愈发光明,让他的干劲更足了。

让产业链上的每个人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是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所系。

笔者了解到,设施蔬菜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开展以来,各县(市、区)、各有关单位严格按照《平凉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和《平凉市设施蔬菜产业链实施方案》要求,成立了设施蔬菜产业链链长制工作专班,制定了《工作方案》和发展图谱,确定了链主企业,出台了差异化扶持政策,建立了设施蔬菜产业链“六个一”工作推进机制,为有力有效推动设施蔬菜产业链工作完善了责任体系,夯实了保障机制。

平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设施蔬菜产业链链长王之臣先后深入7个县(市、区)调研指导工作,对各县(市、区)设施蔬菜产业链发展定位、项目谋划、延链补链等重点工作给予了全面指导,并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分析形势,协调解决问题,安排部署任务,推动工作落地见效。

“通过压实链长制责任,各县(市、区)均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推动蔬菜产业转型发展,蔬菜品种抓住了新优特缺,育苗由农户自主育苗向专业育苗转变,设施由大棚向温室迈进,规模由散户向基地、园区集中,为提高产量产值奠定了基础。” 平凉市设施蔬菜产业链链长办公室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路韬说。

截至目前,平凉市已建成集约化育苗基地24处,育苗5211万株,集约育苗能力达到6960多万株;在蔬菜园区建设、精深加工、市场销售等方面加强招商引资,建立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库,促进产业链精准培育,已落地设施蔬菜产业链项目3个;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示范推广新技术,栽培技术不断创新;不断健全完善农超对接、订单生产、电子商务等销售体系,销售渠道不断拓展,全市设施蔬菜产业链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

笔者了解到,为了更好推动工作,平凉市还在探索组建产业联盟或产业联合体,全力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上下游中小企业为配套、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纽带、广大菜农参与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启动实施“一产业领域一人才工程”,在设施蔬菜产业链落实人才配置计划。同时,出台《意见》,全面推进红色领航产业链党建联盟建设,以“党建链”串起“产业链”,让党旗在产业链上高高飘扬。

伴着和煦的春风,依水布局的泾河、汭河流域两大蔬菜产业带和红河、黑河、达溪河、神峪河、水洛河、庄浪河、葫芦河流域七个蔬菜产业片区,正在加紧建设。

迎着奋进的号角,集基地建设、集约育苗、贮藏保鲜、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科技支撑、质量安全等为一体的全链条蔬菜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快速形成……

(文章来源:中国农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