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国在创新方面的两组数据令人振奋。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前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从2012年到2021年的10年间,中国创新指数在世界的排名由34位上升到12位,这标志着中国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资料图片)
8月31日,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表明,202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为近2.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增速比2020年加快4.4个百分点,已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从国际比较看,我国R&D投入继续呈现大体量、高增长特点。
无论如何强调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都不为过。正是由于不断的创新,我国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居全球第一,人工智能产业跻身世界前列;量子计算原型机、三维量子霍尔效应、凯勒几何核心猜想等科学前沿领域取得的重大原创性突破也将会给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机会。这些产业规模或许会以万亿级计算,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刻影响。
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都体现出创新是促进发展的根本支撑,也是强调要从创新中获得支持发展的不竭动力。
过去的实践表明,要继续保持创新活力,关键还在科研体制建设、资金投入和人才效力充分发挥等方面。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拿近期来说,今年元旦,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正式实施,将这一领域的改革成果全面上升到了国家法律制度层面;此前,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进行了修订,重要内容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尽可能赋予科技创新的主体和人员。
在资金投入方面则需要更加多元化,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方面的主体作用。
数据表明,去年在R&D领域,企业投入经费占比为76.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稳固。今后,还要加强创新主体间的协同互动,在确定多方权益归属以及利益分配基础上,加强产学研等创新主体间的深层互动,建立产学研协同治理的新模式及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
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尤其是要进一步完善在创新领域的利益分配机制。
过去多年间,在激励科研人员积极性上出台了很多改革措施,深化了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加强了科技评价和激励制度改革,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引进体制机制更趋完善。
上述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总则第一条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其中第33条规定:国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推进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机制改革,探索赋予科学技术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制度。
数据表明,2021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73万亿元,远超过去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的2.8万亿元。这中间的投入、产出及利益如何实现合理高效的分配,是将来要探索的方面。
总之,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增强,从而有效支撑了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后这一支撑作用还会继续增强。为此就要在科研体制改革、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方面出台更多有效措施。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