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吕梁山,寒意依旧,但在吕梁市临县的街头却早已暖意融融:满载务工人员的大巴陆续出发;店铺摊位林立,美食和各种小物件吸引着人们驻足购买;香菇大棚、扶贫车间里人们辛勤劳作……一幕又一幕的场景,是这个劳务输出大县的人们为增收致富忙碌的鲜活写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月中旬,临县一家人力资源公司总经理马永珍已经提前完成了目标任务。“以前这个时间节点向外输送200多人,但今年我们已经分三个批次,向青岛、南通输送了330人。”马永珍说,他们大多是40多岁的壮劳力,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月工资大多五六千元。
“往年正月十五后才会陆续走出家门的妇女们,今年提前了10天外出打工。”红马甲家政临县公司负责人秦红说,眼下,在太原、北京等地,来自临县的家政人员纷纷上岗。
临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多地少的现状促使临县人走南闯北,外出谋生。这个吕梁山深处的山区县,总人口近66万,在外务工的人数就有近16万。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张振玉说,临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在吕梁市、太原市乃至全国各地的务工人数有10万多人,县城务工的人数有5万多人。
不仅外地务工人员动身早,本地就业形势也火热。去年以来,临县新增了约4500家市场主体。走在临县县城主干道,商铺、摊位林立,记者感受到了这个山区小县的活力。
一条长约一公里的街道,分布着约400家小吃摊位和店铺。晚上10点多,街道上不少小吃摊位还没有打烊,有的摊位前还排起了长队。一家卖臭豆腐的摊主王敏说,虽然客流量比不上春节假期,但现在生意依然不错,一天可以卖100多份。
“这些年,脱贫攻坚期间布局的农业产业项目在临县发展壮大,带动了很多人就近就业。”张振玉说,现在每个村的保洁等公益岗位可以满足大龄群体就业,还有扶贫车间、设施农业等产业项目,让返乡的务工群体在家门口增加了一份收入。
位于临县县城的易地搬迁小区配套建成的鸿利来箱包厂,可以解决小区180多人就业。负责人郭小东说,眼下他还在建新的厂区,新厂建成后,还要增加用工200人左右。“现在新订单不断,我们用工成本相对比较低,厂子盈利不错,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郭小东说。
在临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快递、外卖以及电商等相关岗位,吸引着年轻人参与其中。36岁的张国锋是一名分拣送货员。“这两年,在县城工作,每个月收入6000元,虽然比在城里挣得少些,但省去了租房、路费等开销,还能照顾孩子和老人。”他说。
走进城庄镇小马坊村,一排排现代化的温室大棚在阳光下闪着银色的光芒。如今,这里建成出菇大棚131座,年产香菇120万公斤,香菇大棚常年和临时的用工人数最多能达到340人。今年春节假期,56岁的村民田平贵一直没有闲下来。他在大棚打工,一天收入有100多元。
“这些年,越来越多返乡大龄就业人群,除了回家种地外,还能在家门口谋份工作。”临县县委常委、城庄镇党委书记孟飞说,临县有不少类似种植香菇这样的产业项目,劳动强度不大,不仅吸纳就业强,还能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文章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