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当前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经历45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增长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扮演着关键角色的同时,也面临着新一轮的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当前应当重点提升哪些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各级政府、企业又该如何参与其中?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宏任。


【资料图】

朱宏任表示,当前,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已经上升到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高度,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需要改变传统上发展只注重经济效益的观念,做到统筹发展与安全,充分锻造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协同发展。

持续提升“安全”重要性

近年来,全球经济下行叠加疫情干扰等因素,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也多次面临挑战。不过,2022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33.2%,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朱宏任表示,我国经济当前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而制造业是我国经济运行的压舱石,去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但部分重要产业链供应链断点、卡点、堵点仍然较多。为了能够顺利应对各种可以预料的内外部冲击,以及在极端情况下能够保持有效运转的能力,必须增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很多企业已经在疫情中后期开始调整经营策略和产业链布局,重新考量安全与效率之间的平衡关系。

此前,国内的部分产业出现了产业链外迁的现象,一度引发市场上对于“脱钩断链”的担忧。对此,朱宏任认为,当前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关键矛盾并不是产业外迁。

“一些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实际上是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而出现的应对举措,虽然中间还受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等外力因素以及疫情冲击的叠加影响,但从长远来看,人力、土地等传统优势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也表明这样的产业转移步伐不会停止。” 朱宏任指出,真正需要强调的是把握住当前产业链供应链的数字化、绿色化升级和格局重构的机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强对核心技术的攻关以及重要原材料、关键节点资源的掌控,提升参与和构筑全球供应链的主动权。

朱宏任还特别强调,我国主要港口在疫情期间相继经历了货运集装箱“一箱难求”的火热和当前“空箱堆积”的冷清,进一步显示了港口能力建设对于稳定我国供应链乃至整体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现在全球多国都出现需求萎缩的情况,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这些空箱是放在中国还是放在其他国家更合适。如果没有大量的投资,亚洲其他新兴市场的港口将难以处理像中国这种规模的集装箱吞吐量。”朱宏任分析,等到下一轮全球性经济恢复,升级优化的生产制造能力配合强大的港口运输能力,会使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再次得到凸显。

以系统性思维看待产业链供应链问题

在朱宏任看来,新阶段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的提升需要把握好系统性思维,首先是要处理好全链布局和单环突破的关系。针对重要链条的薄弱环节,既要找到问题症结所在,更着眼于全链条的结构、功能,充分认识每一个关键节点与相关企业在其中的作用,进而统一确定标准,沟通信息,组织资源。切实做到打通滞堵环节,联结中断环节,升级落后环节,延展优势环节,提升整体环节。

需要注意的是,产业链供应链的组织过程既涉及供应端又涉及需求端,但在现实情况中,一些地方决策层可能会习惯于只从供给端企业一方考虑问题。

朱宏任认为,目前出现在生产端、供应端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可能要从需求端来寻找。此前一些地方政府直接用行政命令疏解甚至“拉郎配”的情况,这只能算是疫情期间的应急之举,而不是未来的长效解决办法。链条即使强行搭建起来了,但企业缺少真正的终端需求,循环效率也并不高。

对此,他建议,要坚持以终端需求牵引,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功能,组织相关企业参与或嵌入,形成标准统一、信息互通、相互支撑、利益共享的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新形态。同时,还要重视第三方组织的导入,让链上的企业实现利益共享,共同发力。

在这其中,产业链供应链的组织形式一般是以掌握终端需求和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作为龙头,带领龙身关键节点的企业,依照统一体系标准和规则按“一条龙”的产业生态形式展开。作为核心的龙头企业一般由具备实力和影响力的大企业承担,而节点企业常常是具备技术专长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疫情期间就有了很好的实践,大型龙头企业率先复工复产,以大带小,推动核心配套供应商复工复产,拉动上下游运转,快速打通了产业链供应链,对稳住我国经济发展基本盘具有重要作用。”朱宏任认为,地方政府接下来推进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建设过程中,既要有意识地培育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又要注重链上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共进,汇集各方要素资源投入,奋力攻坚克难。

同时,他提醒,当前各地的产业链供应链的要素配置,不能只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放在新发展格局下考虑如何实现“全国一盘棋”,不能让地方博弈思维去扰乱正常的市场主体决策。比如现在全国很多省份都把新能源汽车作为自己发展的支柱产业,但如果只是在自己范围内追求产业链循环,缺少区域协作意识的话,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冗余产能。

以服务型制造推动产业链价值高端化

与此同时, 产业融合趋势下的服务型制造也正在赋予产业链以新的特征。

“从产业发展维度来看,服务型制造是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抓手。” 朱宏任指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效能要在关注核心制造技术的同时,加快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按照服务型制造的发展理念与模式,沿着制造环节的两端延伸,在研发、设计以及物流、服务的环节发力,形成产业链新的盈利点和增长环节,有利于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分工地位,进而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也得益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朱宏任看来,服务型制造也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场景,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技术的应用情景下,用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或协同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增值或智能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打造更加优质高效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而且在当前原材料成本挤压利润空间、下游需求疲弱的情况下,服务型制造恰恰是以用户的需要为牵引来组织生产,为下游企业和用户提供定制化、差异化、针对性的整体解决方案,从而帮助企业获得更加持久、稳定的利润来源,并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朱宏任说。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