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一季度经济数据。

GDP增长4.5%,好于预期但仍有隐忧


【资料图】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849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75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07947亿元,增长3.3%;第三产业增加值165475亿元,增长5.4%。

可以看出,在去年一季度4.9%较高基数基础上,今年一季度经济实现较好恢复,尤其是服务业在明显加快。接触型服务消费包括住宿、餐饮、旅游、交通运输等恢复较快,显示出经济较强的内生恢复动力。

整体来看,工业、服务业、消费、进出口、就业等数据均在改善,但是青年就业、民间投资等数据仍然有所走弱。另外,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未来我国出口部门承压。

3月消费加快恢复,出口明显好于预期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922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3月更是增长10.6%,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加快恢复。

除了内需稳步恢复,一季度出口形势也好于预期。在全球经济增速走低、贸易增长预期较低的背景下,3月我国出口逆势上行,推动一季度出口实现正增长。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季度数据超预期,主要是经济内生动能的恢复,特别是消费的强势反弹。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是10.5%,比1-2月份高出将近7个百分点。另外,出口的增速很强劲,3月出口逆势上升,同比增长12%。3月地产销售月度数据预计回到了6.8%的增长,这个增速也比较高。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一季度经济的超预期。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季度经济增长4.5%超出市场预期,主要是3月份经济数据比较强劲,尤其是住宿餐饮旅游等服务业恢复势头强劲,3月出口大幅超预期。另外,一季度“居民人均消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应的居民消费率达到61.9%,虽然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但是有所回升,反映消费信心有所上升。整体来看,一季度基建该发力的在发力,新兴行业比如新能源、高端制造业的生产和投资保持高位,对稳定整体经济运行起到较好的作用。

扩内需稳外贸稳经济政策应保持延续性

付凌晖表示,在国际环境复杂严峻的条件下,一季度取得这样的成绩不容易。还要看到,当前国际环境比较复杂,世界经济增长趋缓态势明显,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国内经济恢复向好,但需求不足的制约依然明显,一些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回升基础还需要巩固。

近期,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了部分企业,不同企业对当前经济恢复状况感受不一。

某护肤医美类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海外经济的恢复,该公司海外出口整体比较稳定。但是,一季度护肤日化品类线上销售增速低于预期,国内线上消费恢复显示出一定疲态。不过,随着线下消费的恢复,其美容院、医院等品类消费在明显恢复。

西部某菌菇类企业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该公司一季度国内销售比较乏力,出口销量也明显下行。该负责人认为,此前受疫情影响,国内就业和收入水平都有待恢复,这是当前该公司销售乏力的主要原因。

3月出口数据的逆势回升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为外界所关注。付凌晖表示,下阶段来看,我国进出口增长面临一定压力。

一是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预计增长2.8%,比去年增速明显回落。根据WTO的最新预测,2023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增长1.7%,明显低于去年。

二是外部不确定性比较大。今年以来美欧通胀水平比较高,货币政策持续收紧,近期美欧一些银行流动性危机有所暴露,加剧了经济运行不稳定性。同时地缘政治风险犹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抬头加剧全球经贸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

尽管面临压力和挑战,但是我国外贸韧性强、活力足的特点明显,在各项稳外贸政策作用下,全年有望实现促稳提质的目标。

明明表示,3月份出口增速超预期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产业链具备优势,像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等相关出口带动明显;我国出口目的地结构在优化,比如三月份对东盟、拉美国家的出口在明显回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在大幅增长。未来我国出口可能会面临一定波动,毕竟全球经济衰退的压力在不断加大。

罗志恒表示,按照当前经济恢复态势,二季度经济增速到8%是正常的。但是考虑去年二季度经济增速仅为0.4%,即便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速达到8%,两年平均增速也仅为4%左右。当前经济恢复的基础不牢固,总需求不足的现状要得到重视。

当前经济的恢复,不同部门的感受有一定差异。比如大宗消费和服务消费分歧较大,像汽车类消费受去年高基数影响,今年汽车等大宗消费增速偏低,但是服务消费恢复势头很好。再比如,一季度工业生产增速略低于预期。后续政策应该保持连续性,推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好配合,助力经济持续恢复。”明明表示。

罗志恒表示,当前经济运行整体是超预期的,随着我国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在稳增长宏观政策作用下,我国微观主体和信心逐渐恢复是大概率事件。相较于高通胀、持续加息、金融动荡等国际环境,中国经济运行状况是比较好的,全年经济增速可能会超过5%。但是,全球经济需求在往下走,下半年下行压力会更加凸显。我国经济当前运行仍然有隐忧,不能过于乐观,扩内需稳外贸等政策要延续,稳经济政策力度不能减少。

二季度消费回暖或更快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922亿元,同比增长5.8%,上年四季度为下降2.7%,消费复苏迹象明显。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55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3591亿元,增长10.5%。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4月18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表示,今年一季度的消费数据是释放出来的信号就是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同时,3月份两位数的社零消费增长是来之不易的,一季度政策发力已经开始,这只是一个开端,政策发力的叠加效应还会继续爆发,二季度明显会好于一季度。

服务消费改善明显

从主要特点看,一季度服务性消费回升明显。随着疫情影响逐步消退,消费场景增加,居民外出、餐饮、娱乐、旅游等接触性消费快速增长。对于餐饮行业来说,一季度迎来了明显回暖。3月份各大城市商圈周末人潮汹涌,很多餐厅出现排队现象。

出行和旅游方面,商务差旅全面重启,市内出行也明显提升。

民航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客运规模恢复至疫情前约九成。随着国际客运航班的持续恢复,3月份国际航线旅客运输量已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18.1%。

另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飞猪了解到,2023年第一季度,平台国内酒店、国内门票预订量均已远超2019年同期;国际酒店预订量、签证办理量同比去年增长超5倍。

二季度消费增长或更快

除了服务消费,一季度商品销售增势较好。随着居民消费需求逐步释放,升级类消费增长加快,基本生活类消费持续增长,支撑商品销售额稳定回升。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社零消费中占比较高的汽车类消费在3月份下滑2.3%,和房地产相关的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消费下滑2.4%。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消费修复大超预期,场景修复带来的社会集团消费和居民出行相关消费亮眼。居民消费支出中,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居住和其他用品及服务增长较快。

对于二季度消费态势走向,魏建国表示,他不太同意一些专家认为的当前消费只是一种试探性的恢复,还需要等到二、三、四季度才能做判断。在魏建国看来,二季度的餐饮、旅游等消费还会继续加速爆发,二季度有望迎来社零消费的两位数增长。

魏建国表示,从行业来说,一季度的旅游业复苏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随着大家摘掉口罩,旅游出行的欲望增加,目前国内旅游市场供给还是不足的。比如,房车消费的基础设施配套还待完善,乡村旅游的基础配套设施和接待能力还待提升,城市停车难问题还待进一步完善配套等,在一定程度上还没做好旅游消费报复性复苏的准备。

另外,魏建国表示,不能只重视商品消费,要转变成以人为中心的新型消费理念,主动迎合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消费能力和消费时间。建设更多的能够适应当前各种阶层、不同需要的消费场所,挖掘城市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潜力。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消费有望延续恢复态势。从国内经济活动加快恢复,就业和物价稳定,超额储蓄等,后续消费将逐步恢复。目前国内商品和服务消费整体仍低于趋势水平,加之房地产复苏有望推动家电、装潢等方面消费支出。

房地产销售显著回暖

一季度房地产销售回暖,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幅由负转正。1-3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2994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销售额30545亿元,增长4.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1.4%和7.1%。

随着“保交楼”持续推进,一季度房屋竣工面积持续增长。但房地产仍在调整和修复过程中,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降幅略有扩大。

一季度稳房地产政策加速落地,各地推出优化政策超百条,在政策加持以及前期积压需求释放带动下,全国商品房销售规模加快回升,3月房价上涨城市明显增加。当前房企仍处于“保交楼”、去库存的关键阶段,房企到位资金降幅收窄,房企拿地开工积极性还有待改善。

综合机构数据和观点,前期积压需求释放后,4月至今销售数据有所回落,房地产修复节奏或放缓,但各项指标较去年同期或好转,后续市场恢复还有待政策进一步支持。

销售明显回暖

一季度商品房市场加速回暖,销售指标明显改善。

贝壳研究院市场分析师刘丽杰表示,1-3月,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出现了自去年年初以来的首次同比增长。对比历史数据,今年一季度新建商品住宅销售规模仅次于2021年峰值水平。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明显改善,主要是3月热点城市商品房销售回暖明显,部分城市销售面积创下近几年一季度新高。在滞后的刚需、换房需求和预期改善带动的需求叠加下,一季度住房需求释放强劲。

刘丽杰表示,销售市场的修复背后,是宏观经济环境改善和住房支持政策成效释放。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之间销售恢复情况存在差异。1-3月东北地区销售回暖势头更盛,东部地区商品房销售增速也开始回正。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销售仍未扭转降势,仍面临一定压力。

刘丽杰表示,一季度市场销售量价的修复有助于改善居民住房消费信心,特别是一季度房价的筑底企稳促进观望的客群入市,对于市场去库存和“保交楼”具有积极作用。

中指数据显示,重点50城销售数据在一季度末市场冲高后,4月上半月新建商品住宅周度成交规模整体有所回落,市场活跃度已出现下滑。

短期来看,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认为,前期积压需求进一步释放后,需求释放动能整体弱化,预计市场销售规模或出现环比回落行情,城市分化行情加剧。从全国市场来看,4-5月全国商品房销售规模或低于2-3月,但在去年同期低基数下,单月同比数据或大概率为正增长。

开发投资有待改善

刘丽杰表示,当前房企处于保交楼、去库存的关键阶段。一方面新房市场销售修复,房价出现止跌企稳态势,房企加大施工,竣工情况转好;但另一方面库存仍在上升,房企拿地开发需求较弱。

尽管春节后北京、杭州、成都等重点城市出现房企抢地现象,但土地市场仅是点状恢复,三四线城市表现不佳,整体看房企拿地开发需求仍然较弱。

克而瑞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300城经营性土地成交建筑面积1亿平方米,环比下跌84%,同比下降32%,创2010年以来全国土地交易规模的新低。

该机构认为,这一方面受供地新规影响,今年年初大部分城市供地时段有所延迟,一季度实际入市地块数量大幅减少。另一方面,房企投资仍然低迷,民企受制于资金压力,仅有少数企业在核心城市有所纳储,百强房企中仅有2成在1-2月进行了土地投资,规模化国央企、城投和优质区域型民企仍是拿地主力。

克而瑞分析认为,受民营房企资金压力影响,部分房企竞得宅地后无力开发;受新房市场形势影响,房企重点聚焦“保交楼”和销售端,盘活停工项目,主动延缓开发进度,避免楼市供应过剩。

房地产开发投资也对固定投资增速带来一定影响。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向21世纪报道记者表示,近三年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24.8%,再加上房地产相关联上下游产业链投资,房地产对固定资产投资拉动预计超过30%。

陈文静认为,房企开工积极性受销售市场恢复节奏、库存压力、企业资金情况和土地供应规模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前这些因素未出现明显好转,短期新开工面积下行态势或延续。在部分销售热度较高的城市,房企为增加供货有望加快开工。而受企业新开工、拿地意愿均偏弱等因素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亦较难转正。在“保交楼”要求下,竣工逐渐修复对投资的带动作用或进一步显现。

高校频开万人招聘会密集推介岗位

疫情后的第一个春招,很多高校在校园招聘上发力,频频召开“万人招聘会”。然而,在大量岗位被放出的同时,是各地就业回暖冷热不一的现实。一些经济更为活跃的地区,就业回暖更快。

4月18日,一季度就业数据出炉。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5%,比上年四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19.6%,仍然偏高。

线下招聘火热

和过去三年不同的是,今年春招,高校毕业生开始频频参加线下招聘会,其中很多是他们所在高校举办的校园招聘。

“我今年已经参加了四场线下招聘会。”吉林大学教育学专业大四学生林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学校也会在就业信息平台提供哪些地方有招聘需求,目前我收到了两个offer。”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目前多地都在召开大型招聘会,其中高校校园招聘提供的岗位数量甚至超过1万个。

3月25日,在深圳高科技产业2023年春季大学校园招聘会上,汇集了华为、腾讯、比亚迪、顺丰等高科技企业共计310家,其中世界五百强企业6家,上市企业52家,国家专精特新企业5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0家,科研院所16所,提供岗位超10000个。

此外,在今年河南中医药大学的春招现场,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医疗类用人单位,提供了将近13000个岗位。

3月中旬,位于山西太原的中北大学共举办9场中大型春季招聘会,接待近400家各类用人单位到该校选拔人才,为毕业生提供用人需求1.5万个。

3月下旬,重庆大学2023届毕业生春季大型双选会举办,现场共有来自全国各地400余家用人单位参会,提供岗位2万余个。

不少企业也表达了自身用人的需求。比如,一家四川成都某制造业企业HR项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他们公司需要招聘一批应届毕业生,包括供应链系统、研发系统、市场岗位等,薪资(不计算年终奖)大概在5500元-7000元

同在成都的一家金融服务公司HR郝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年后员工流动大,有较多岗位空缺,需要为企业吸收新鲜血液。“学历虽然是敲门砖,但是多数中大型企业更看重的是个人能力与过往经历,有更多社会实践和实习经历的同学更吃香。不管什么岗位,同条件下,HR和高层领导确实会更喜欢有活力开朗外向的年轻人。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学生辛评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尽管学校提供高频次的招聘会,招聘会也提供非常多的岗位,但契合自己专业方向的岗位和公司并不多。

如何更好促进就业?

大型招聘会不断举办的背后,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对严酷的事实。

3月2日,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俞家栋介绍,2023届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将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就业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5%,比上年四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16-24岁、25-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9.6%、4.3%。

2022年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5%。16-24岁、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6.0%、5.2%。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整体就业市场稳定,但16-24岁青年人失业率偏高。

部分城市面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去年更大,甚至出现硕博毕业生大幅增长的局面。因此,各地都在积极推进招聘尤其是线下招聘会的召开。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不少高校毕业生目前已经获得录用通知,甚至有接受采访的高校毕业生表示已接到5、6个企业的录用通知,但仍然有不少高校毕业生在尝试找到更合适的工作。

上述重庆某大学辅导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她所带的研究生毕业年级共包括三个专业,接近60人,近一半的学生目前还没有确定毕业去向。

一些参与线下招聘的学生发现,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已经过半。

对此,辛评建议想找工作的新一届毕业生,尽早准备自己的就业计划。“我参加秋招的时间太晚了,是9月份才开始准备,但是一些好企业甚至6、7月份就开始秋招了。”

项城建议高校毕业生从秋招开始积极投递简历,出现就业难问题要及时调整就业方向。“我们喜欢招聘表达沟通自然大方自信,对职业规划与目标清晰的求职者。建议高校毕业生参加招聘前想清楚几个问题:自我介绍、自我优劣势、如何快速适应工作、规划未来职业生涯、选择岗位的重要性排序等。”

(应采访者要求,王路、林俊、项城、郝月、辛评均为化名)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