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29日,42家上市银行的年报已于近期披露完毕,其发展情况也有了更具体的展现。其中,中小银行中2022年常熟银行营收增速最快,达15.07%;苏农银行净利润增速最快,达29.92%。


(资料图)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板块间分化趋势依旧明显,城商行营收、净利润均为各银行板块间最高增速,农商行业绩表现也十分亮眼,多家城商行、农商行2022年营收的同比增速超10%,净利润增速超20%。此外,规模驱动业绩增长势头明显,息差仍是拖累各银行营收净利增速的最主要因素。

营收净利增速整体回落,中小银行业绩表现突出

2022年,42家上市银行营收、净利润增速均出现回落,合计实现58529.45亿元营收,同比增长0.7%,增速较去年三季报回落2.1个百分点;合计实现净利润20831.72亿元,同比增长7.6%,增速较去年三季报回落0.4个百分点。

分板块来看,各板块间分化趋势依旧明显,中小银行表现突出。2022年,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营收增速分别为1.05%、0.73%、4.52%、4.34%,净利润增速分别为5.97%、8.89%、10.76%、15.48%,城商行营收增速、农商行净利润增速均为各板块间最高。

27家中小银行中,营收增速超过10%的有6家,常熟银行最快,达15.07%,其次为成都银行,增速达13.14%。净利润增速整体高于营收增速,增速在10%以上的有17家,增速在20%以上的有9家,苏农银行净利润增速最快,达到29.92%,其次为江苏银行、成都银行,分别为29.12%、28.24%。

此外,有6家中小银行营收实现负增长,4家中小银行净利润实现负增长。

“2022年银行业业绩表现分化趋势极其显著,其整体净利润、净息差,以及非利息大类的净收入皆有所收窄,导致大部分银行净利润增速指标放缓,这背后反映的是不同机构在盈利能力与资产质量之间平衡,在战略转型与完善风控之间的调整,在短期实现高增长与长期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取舍。”5月5日,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资产规模扩张驱动业绩增长

从资产规模来看,随着稳增长政策推进,2022年上市银行在“扩表”的同时,资产稳步提升。

整体来看,上市银行资产增速有所回升,2022年42家上市银行的资产规模整体增速为10.92%,较2021年的10.32%提升了0.6个百分点,但27家上市中小银行资产规模虽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平均增速达到了11.60%,但较2021年的11.67%下降了0.07个百分点。

其中,有8家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在万亿元以上,北京银行资产规模最大,达到了33879.52亿元,是27家上市中小银行中唯一一家超过3万亿元的银行,其次为江苏银行、上海银行,资产规模达到了29802.95亿元、28785.25亿元。

有18家资产规模同比增速在10%以上,其中成都银行资产规模同比增长19.43%,在27家中小银行中增速最快,其次为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增速分别达到了17.76%、17.39%。

以净利润增速15%为界,增速15%以上的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平均增速为14.70%,增速低于15%的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平均增速为8.26%,可见规模扩张对业绩增长的贡献度。

此外,受到2022年以来资本市场波动影响,上市银行的理财和代销业务收入减少,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速明显回落。

27家中小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平均同比减少8.21%,仅有10家该项业务收入同比增加,有12家该项业务收入同比减少幅度在10%以上,6家同比减少幅度在30%以上,张家港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减少62.43%。

但由于该部分业务的营业收入占比不高,21家中小银行该项业务营收占比平均为21.23%,因此相关收入变动对净利润的影响较为有限。

净息差持续收窄,拖累营收

财报数据显示,27家上市中小银行2022年的净息差平均值为1.99%,2023年一季度的净息差平均值为1.68%,较年初收窄31BP。

“净息差是银行主要的盈利来源之一,净息差下降可能会对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5月5日,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据银保监会披露,2022年末,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1.91%,同比下降了17BP。据2023年一季报,42家上市银行净息差同比下降25BP。

张雪峰认为,从当前的市场环境和宏观经济形势来看,银行息差仍然面临一定的压力。一方面,存贷款利率的下行,导致银行的净息差受到一定的压缩。另一方面,随着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银行面临着来自非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这也可能对银行息差产生一定的影响。

陈佳也向本报记者指出,在ESG、绿色金融等新业务中,银行业尚未整体提升利润创造能力,使得以量换质、贴息让利成为常态,这也影响了机构短期综合利润的创造能力。

“银行要择机优化机构利息收入业务,向业务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要效益要利润,找到新时代新业态的利润切入点,同时继续积极防范应对外部金融冲击与化解系统性风险。”陈佳建议。

展望后续,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就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形势而言,特别是考虑到宏观杠杆率的情况,中短期需要信贷资产定价下行或将稳定在较低水平。同时,商业银行对净息差下行的承受能力正在逐步降低,正在积极采取措施稳息差,主要的措施是压降付息成本。

“综合考虑经济金融的平衡以及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中短期商业银行净息差的下行趋势仍然成立,但下行空间已经越来越有限,对应的收窄幅度也将呈现递减状态。”杨海平认为。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