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唐山市聚焦“新工业、大港口、高科技”三大发展方向,推动资源型重工业城市转型升级,一座“新唐山”正在加速崛起。而在唐山市以及京津冀发展版图上,曹妃甸作为一颗耀眼的明珠,不仅见证了唐山从“钢城”到“港城”的蝶变,也逐渐变身为面向东北亚发展的新“桥头堡”。近日,北京商报记者走进曹妃甸区,感知这座新城的变迁与发展。
(资料图片)
桥头堡:大港口促进大贸易
7月28日,装载38.5万吨铁矿石的“远谷海”号巨轮在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缓缓靠泊。对于曹妃甸港区而言,迎来40万吨级巨轮已不是第一次,去年9月22日,40万吨级的“远津海”巨轮就在这里实现了满载直航,促进了唐山港潜能释放。
据了解,唐山市海岸线占河北省海岸线近一半,但唐山港一度面临大而不强的窘境。近年来,唐山市拓展陆海开放“双向通道”,让唐山的“强港梦”成为现实:开通内外贸航线235条,内贸航线连接国内各港口,外贸航线通达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个港口;布局内陆港51个,开行通往欧亚大陆的国际班列线路7条,初步形成“以港口为龙头,多式联运为脉络,内陆港为节点”覆盖西北、东北亚乃至欧洲的国际物流网络。
数据统计,今年1-6月,曹妃甸综合保税区完成外贸进出口额182.19亿元,占唐山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的24.38%。
“未来,以做大做强沿海经济为目标,唐山将深化临港产业、海洋产业项目合作,打造临港产业经济带,促进临港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唐山市海洋口岸和港航管理局副局长罗同祯表示。
今年以来,唐山“引进来、走出去”的动作频频。打造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桥头堡”的格局也日渐明朗。
3月29日,曹妃甸东北亚国际生态产业园揭牌成立,面向东北亚地区搭建开放合作新平台,打造开放创新新高地;
4月7日,河北省首个RCEP实施示范区——RCEP唐山实施示范区在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曹妃甸片区正式启动;
6月11日,首列由乌兰巴托发出的中欧(中亚)班列顺利抵达曹妃甸,标志着乌兰巴托至曹妃甸货物直达运输线开通。
……
盛夏时节,北京商报记者也来到位于渤海之滨的曹妃甸综合保税区,亲身感受到港口贸易的热度:码头前,船舶如梭,一个个集装箱准备登船出海;堆场内,车辆如流,进口货物在这里上岸入关;工地上,塔吊林立,新厂房新楼宇拔地而起……
港口的繁荣也直接带动了当地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截至今年5月底,曹妃甸区已累计新增企业8818家(其中外资企业251家),完成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完成进出口1430.9亿元,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增长。
首选地:加速承载京津产业转移
历经近三年建设,北京巴威公司位于曹妃甸的高端装备制造新基地项目近期已完成设备调试,将正式投运。这意味着,北京这一高端装备制造项目成功落于曹妃甸,将迎来自己的全新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搬迁不是简单的平移和复制,要在曹妃甸重新梳理、优化工艺流程,形成高效、科学、低成本的工艺布局。”巴威装备制造唐山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负责人张旗说。
据他介绍,公司利用此次搬迁的机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致力打造智慧工厂、绿色工厂。投产后将承接北京工厂的全部产能,形成年生产6000MW电站锅炉,批量生产工业锅炉、生物质锅炉、太阳能光热设备核心部件制造能力,填补河北高端锅炉装备制造行业空白。
行走在曹妃甸,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像北京巴威公司这样的京津产业转移案例,在曹妃甸并非少数。像首钢京唐二期、金隅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也让这里正成为高端装备制造“梦工厂”。
近年来,作为京冀两地共同打造的省级跨区域共建平台,曹妃甸区正全力推进与京津在产业、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协同合作,加快打造京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协同创新的新基地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新空间。
2014年以来,累计实施亿元以上京津项目238个、总投资1931.9亿元,其中北京项目209个、总投资1861亿元,在曹妃甸投资央企、京企分别达到24家、15家。今年1-4月,实施京津项目83个,总投资781.5亿元,曹妃甸区已经成为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
此外,曹妃甸区还持续深化与京津在教育、医疗、文旅等领域对接合作,组建“京津唐基础教育联合体”,北京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和北京曹妃甸国际职教城正式开学,曹妃甸区9所基础教育学校加入北京名校集团、由两地合作共建;与北京安贞、友谊、天津肿瘤医院等知名医院建立合作关系,与北京市676家、天津市419家定点医院实现联网直接结算,与京津30家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同城化结算体系;京冀两地共同成立京冀曹妃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与北京市旅游委签订《北京曹妃甸旅游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曹妃甸区成为首个与北京进行区域旅游合作的县区。
在曹妃甸火车站,北京商报记者也体验到了京唐曹动车的便利。随着京唐曹动车正式开通,也有力推动了京曹两地产业对接、要素流动、人员往来。据了解,目前当地政府正全力推动曹南站扩能改造、港前物流站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京唐城际铁路南延、环渤海高铁等重大交通工程,加速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
新格局:“三区六园”浮出水面
“‘唐度生鲜’商品陆续上线,目前有水果,后续大家就可以买到进口原切牛排了……”日前,曹妃甸区跨境免关税商品体验店负责人张星在朋友圈晒出新业务。
“体验店位于曹妃甸综合保税区海贸汇进口商品体验中心,展示销售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品牌商品,涵盖美妆等10多个品类500余种产品。”据张星介绍,体验店于今年4月正式开业运营,没有漫长的配送时间,消费者可现场下单、次日提货。
便捷的背后,是“跨境电商+新零售”跨境电商运营平台新模式的应用。“今年以来,我们以跨境电商新业态、口岸贸易物流和保税加工制造为重点,加快构建‘三区六园’产业发展新格局。”曹妃甸综合保税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志强说。
据刘志强介绍,随着商业聚集区、码头作业区、海关监管区以及跨境电商产业园、进出口汽车物流园、进口粮食仓储加工产业园、进口冷链仓储加工产业园、国际红酒物流园、保税加工制造产业园的建设,曹妃甸综合保税区正逐渐成为曹妃甸区打造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第一窗口”的新引擎。
在位于曹妃甸综合保税区的首衡7号、8号通用泊位工程项目建设现场,记者发现,工人们正进行围堰施工,马达的轰鸣声此起彼伏。“项目主要建设两个4万吨级通用泊位及相应配套设施,建成国际农产品贸易港,对外辐射日韩及东南亚等国,对内辐射京津冀城市群及三北地区。”该项目负责人介绍,借助河北新发地的品牌和资源,项目重点打造北京国际食品产业跨境物流贸易的承接平台,对曹妃甸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贸物流基地和国际化综合贸易大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按照“三区六园”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曹妃甸综合保税区实施精准招商,引导优质资源要素加速集聚。同时,大力发展符合要求的销售、物流、检测、维修、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今年曹妃甸综合保税区重点推动建设项目14个,总投资50亿元。
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秘书长李伟
一企搬迁三方共赢
Q:首钢搬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性、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影响有哪些?
A:从石景山到曹妃甸,百年首钢的历史性搬迁不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志性项目,也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解析首钢搬迁,可用“契合三大规律、彰显三化升级、实现三方共赢”概括。
第一,首钢搬迁契合了企业成长、产业升级与区域发展三大规律。从企业层面看,首钢从小到大、从旧到新、由弱到强的企业成长精神之延续,契合了企业求新求变的生命周期更替规律;从产业角度看,首钢搬迁也成为化解旧产能、布局新产能的妙笔之举,契合了全球钢铁产业成长演变规律;从区域视角看,首钢向沿海迁移既是北京产城关系不断升级演变的全局要求,也是适应全球钢铁产业在临海临港布局的大势所趋,深刻揭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蕴含的区域布局优化规律。
第二,首钢搬迁不是原封不动的搬家,而是面向新产能、新技术、新水平的全新升级布局。搬迁前,首钢以生产长材为主,搬迁后转向以生产高档板材为主,首钢在北京地区的业态也由粗放型生产转化为总部经济的多业态发展模式,彰显了产品结构现代化升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得到系统贯彻,彰显了生产工艺绿色化升级;从生产环节智能制造到集团经营智慧管控,从矿山井下有轨运输无人驾驶技术等产品技术的集团自研自用,到对外技术服务输出,彰显了企业经营数字化升级。
第三,首钢搬迁既推动了企业自身蝶变成长,也促进了石景山区华丽转型和曹妃甸新城崛起,实现了三方共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本目标是要追求共赢发展。2011年,首钢集团首次进入世界500强后,连续11年上榜,2022年位列328位;石景山区由“一个石景山,半个首钢厂”华丽转身,2022年经济总量跃升至千亿,第三产业占比提升到86.8%,成为老工业基地转型标杆;正如首钢曾经支撑石景山区一样,如今的首钢也成为曹妃甸“海上港城”的有力撬动者。
从新中国首都的工业支柱到曹妃甸海港新城的发展引擎,一企搬迁,三方共赢,首钢搬迁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生动的标杆实践。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