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针对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问题,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引导银行理财资金积极入市。

当前,银行理财投资权益类的资产比例尚处于低位,且权益类产品“破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信心,甚至部分银行理财的官司纠纷渐多,银行也不得不放缓产品的发售节奏。


(资料图)

更重要的是,对于权益类资产的投资而言,银行权益类理财与权益类基金产品的投资标的相似。而银行相比基金公司的优势一直在固收类产品,基金公司对于权益类产品的投研能力则更强。一位市场人士认为,机构的投研能力不仅表现为选择的标的,还有投资踩点的时间,缺一不可。即使是前景好的行业或优质上市公司,高位接盘之后的产品表现都是比较尴尬的。

过半浮亏

家住北京的张悦(化名)是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忠实客户,但是一次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经历却让她对银行有不少抱怨。

“‘专精特新’是政策的支持方向,不少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性高,又有政策红利,理论上肯定也是投资的风口。去年,银行理财专门推出了专精特新的权益类投资产品,看产品介绍在选行业、选股等方面确实符合当下的投资理念,投资亮点也不少,但是一年的投资亏损超过了20%。这个亏损在同类产品里面并不低,现在‘割肉’又舍不得,妥妥的进退两难。”张悦如是说。

据了解,该款理财产品是一家股份制银行2022年2月专门针对“专精特新”领域推出的权益类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在投资方向上,权益类投资比例在80%~95%,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在0~15%,固定收益类资产不低于5%。

产品的亮点是从沪港深北四地精选“专精特新”个股投资,包括“专精特新”公司及其母公司、竞争对手、上下游产业链等。按照该产品的推荐,“专精特新”具备小市值、高成长性、高盈利、创新能力强等特点,在行业类主要是机械、化工、医药、电子等。顺应国家政策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鼓励方向,中小盘成长股有望成为未来市场延伸方向。

然而,就该产品的市场表现而言,《中国经营报》记者发现,该款产品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近1个月的表现为亏损约5%,近6个月的表现为亏损约16%,近一年的表现为亏损约21%。

“虽然这款银行理财是属于高风险级别的投资,但是银行也说会分散投资降低风险,没想到还是亏了那么多。”张悦认为,以后投资这类产品肯定会更加谨慎,更倾向于一些过往业绩好的基金公司产品。

与张悦有同样经历的还有深圳的王先生。他在去年购买了一款消费类的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持有一年后亏损10%直接退出。

“原本以为银行的投资风险偏好会相对保守一些,而消费也是政策扶持和市场看好的领域。但是,没有想到结果会亏损这么多,10%的亏损就当是一个教训吧。”王先生表示。

实际上,今年上半年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较年初有所回暖,但是产品的表现普遍不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投资权益类资产比例为3.25%,与2022年年末的3.14%相比略有增加。

中国理财网信息显示,目前有34只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处于存续状态,其中超过一半的产品净值在1元以下,未破净产品大多属于略有浮盈,而亏损最多的产品净值几乎“腰斩”。

把握节奏

对于不少银行和理财子公司而言,权益类产品投资正在路上,但是多数机构暂时未将该类产品作为主打产品。

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权益类投资相关负责人称,公司一直在加强投研能力,但与一些头部基金公司相比还是存在差距。银行理财需要打造自己的权益类投资特色,深耕在某一个行业或领域,做大做全是做不强的。

“银行客户的风险偏好相对较低,权益类投资产品一旦严重亏损,客户会出现损失,银行也会损失客户。更为严重的是,可能还会有官司纠纷。”上述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称,银行对于高风险理财的客户有很严格的规范,这与其他的机构有一定差异。“一些投资人会有投资高风险产品的侥幸心理,在实际投资过程中,赚了算自己的,亏了就找银行索赔。”

她还表示,目前银行权益类理财产品的募资比较难,即使发售产品,规模也很小。在销售环节,权益类理财产品属于高风险产品,需要客户到银行网点进行面签,暂时不接受远程操作。这让很多客户也觉得比较烦琐。

事实上,目前不少银行理财的权益类投资比例出现了较大的分化,部分银行理财的权益类投资比例低于1%,而有的银行理财却占比达到了两位数。

据银行理财公司披露的2022年数据,工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三家银行理财权益类投资比例分别为0.81%、0.62%、0.77%。尤其是信银理财在今年上半年进一步降低了权益类投资比例至0.64%。但是,农银理财、交银理财、招银理财、中邮理财四家银行理财公司在2022年年末权益类资产占比分别为5.72%、4.21%、3.19%、3.66%。

“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要有长远的发展,加快资金的入市步伐,需要市场有一个比较好的表现,投资者才会更有信心。同时,银行和理财子公司仍需要持续加大投研能力,在投资节奏上有一个更好的把握。”一家券商分析师称,不同的银行在相同的领域布局,若把握的时间点存在一些小差异,可能在投资结果上就是天差地别,这就涉及到了对投资标的的价值研究、趋势研究等方面。

8月22日,平安理财在深圳举办了一场产品及投资策略沙龙活动,平安理财首席产品官刘凯明确表示:“由于银行理财客户的风险偏好,银行理财公司成立后并未出现大规模向股市进军的情况,不过未来坚定看好理财产品做含权这样一个方向。”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推荐内容